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6经济学专题第9讲程序.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 * * * * * * * * * * * 年份 产量 年份 产量 年份 产量 1949 15.80 1959 1387.00 1969 1333.00 1950 61.00 1960 1866.00 1970 1779.00 1951 90.00 1961 870.00 1971 2132.00 1952 135.00 1962 667.00 1972 2338.00 1953 177.00 1963 762.00 1973 2522.00 1954 223.00 1964 964.00 1974 2112.00 1955 285.00 1965 1223.00 1975 2390.00 1956 447.00 1966 1532.00 1976 2046.00 1957 535.00 1967 1029.00 1977 2374.00 1958 800.00 1968 904.00 1978 3178.00 1949-1976年中国钢铁产量统计 单位:万吨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钢铁产量呈现快速增长。然而,产量的快速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钢铁产业的效率提高。1949-1978年,中国钢铁产量的增长显然是依靠要素投入增加来获得的,属于典型的粗放式增长。 时期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一五”时期 7.1 42.6 6.4 36.2 “二五”时期 11.3 60.4 6.4 54.0 1963-1965年 17.6 49.8 3.9 45.9 “三五”时期 10.7 55.5 4.4 51.1 “四五”时期 9.8 55.4 5.8 49.6 “五五”时期 10.5 52.6 6.7 45.9 1980年前中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 单位:% 中国工业化(包括钢铁业)对资本(尤其是物质资源)投入量的依赖程度极高。若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在1957-1982年,中国国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停滞或负增长状态。 国别 时期 资本投入 的贡献 劳动投入 的贡献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法国 1960-1985 27 -5 78 联邦德国 1960-1985 23 -10 87 日本 1960-1985 36 5 59 英国 1960-1985 27 -5 78 美国 1960-1985 23 27 50 中国 1953-1990 75.07 19.47 5.46 各国经济增长因素比较 单位% 中国工业化(包括钢铁业)对资本(尤其是物质资源)投入量的依赖程度极高。若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在1957-1982年,中国国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停滞或负增长状态。 国别 时期 资本投入 的贡献 劳动投入 的贡献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法国 1960-1985 27 -5 78 联邦德国 1960-1985 23 -10 87 日本 1960-1985 36 5 59 英国 1960-1985 27 -5 78 美国 1960-1985 23 27 50 中国 1953-1990 75.07 19.47 5.46 各国经济增长因素比较 单位% * 经过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新中国确立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从“一五计划”后期到改革开放以前,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唯一的决策和实施人的角色,承担了全部的责任。由此导致了经济运行中的“投资饥渴症”和资源约束型的经济波动。 五、工业化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 政府是工业化的唯一决策人和监督实施者,由于信息不足和管理能力有限,限制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提高了监督实施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国共产党未能突破单一公有制的框架,因此只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利分配上动脑筋,结果却陷入“一统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又统”的怪圈。 * 从1949年到1978年,政府的政治动员能力很强,各级官吏非常清廉,并且从上到下都非常热衷于快速推进工业化。 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上的民主化进展速度与经济上的公有化速度差距很大,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管理没有民主制度作保障,缺乏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因此工业化受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