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隧道地质及监测资料信息化整合案例探讨
2006 岩盤工程研討會論文集,台南
2006 Taiwan Rock Engineering Symposium, Tainan June 26-27
隧道地質及監測資料信息化整合案例探討
*
蕭富元 李國榮 楊黃政 劉俊杰
中興工程顧問社 大地工程研究中心
*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曾文越域引水工程處
摘要
隧道沿線地質及監測資料對施工階段及後續營運階段之安 全評估均有重要之參考價值,
傳統以書面紙本之紀錄方式,易造成資料之儲存與調閱零散無系統性,因此架構於資料採集、
儲存、分析及顯示之信息化整合,已成為當前隧道工程之新潮流與趨勢。本文乃以一個實際
隧道工程案例,說明開挖面地質及監測資料信息化整合規劃,提供工程界參考,後續將在此
基礎上作更進一步之發展與應用。
關鍵字:地質及監測資料、書面紙本、信息化、工程案例。
一、前言
隧道開挖面地質與監測資料為施工階段隧道安定與挖撐類別調整之主要依據,同時對於
後續營運階段之結構安全評估與維修亦有重要 之參考價值。隧道地質與監測資料均具有資料
量龐大且繁瑣之特點,傳統以書面或表單等紙 本紀錄方式,資料無法進行有效管理與充分利
用,資料之長期保存不易,易造成資料散失,同時資料之調閱耗時且零散無系統性,訊息之
傳遞亦無法即時,因此架構於資料採集、儲存、分析及顯示之信息化系統 (Information System) ,
已成為當前隧道工程之新潮流與趨勢 [1] 。
根據統計台灣截至民國95年止,不含軍事用途之隧道工程案例已逾 500餘座,隧道總長度
已超過 800餘公里。但台灣以往隧道之地質與監測資料均是以傳統之紙本記錄方式,在隧道完
工營運後,多數之資料部分已散失、或散見於各公司或個人處零散儲存,導致資料與經驗之
傳承無法延續。同時對於許多已營運多年,逐漸進入結構維護管理高峰期之鐵公路或水力隧
道,在執行安檢評估時,由於地質與監測資料 缺乏,無法瞭解結構體後方地質狀況與興建時
圍岩變形資料,故僅可以目視方式檢視結構體 劣化情形,推估隧道劣化可能外力因素,此對
隧道安檢評估造成一定程度之不確定性與不精確性 [2] 。
國內近年新建之部分隧道已開始採用信息化系統 [3-4] ,包括地質資料影像化與自動化處
- 481 -
蕭富元、李國榮、楊黃政、劉俊杰
隧道地質及監測資料信息化整合案例探討 481-490
理,監測資料紀錄與處理資料庫化等,惟目前 均僅部分資料予以信息化,未有全面性之系統
規劃整合,本文乃係針對一個興建中之長隧道 工程,將地質及監測資料信息化整合,本案現
階段執行成果與經驗可提供工程界參考。
二、研究案例概述
本文引用之案例為目前興建中之越域引水隧道工程,本工程係利用台灣南部主要河川 -
高屏溪有水量無水庫,而曾文溪有水庫卻水量不足之特性,將高屏溪支流荖濃溪豐水期 (5~10
月餘水越域引入曾文水庫蓄存,俾增加水庫進水量,提昇水庫及水資源利用率。由於本案例)
隧道開挖具有多項特色,包括:
(1)長隧道工程:東引水隧道長達9628公尺、西引水隧道亦達4335公尺。
(2)高岩覆隧道:東引水隧道最大岩覆深度約達 1300公尺,為台灣目前最深岩覆之隧道,西
引水隧道岩覆亦達 500公尺左右。
(3)地質風險高:可能遭逢之困難地質包括斷層 ( 荖濃斷層、高中斷層、旗山斷層、平溪斷層
等) 、地熱、溫泉、湧水、擠壓性岩盤、有害氣體等。
(4)工法多樣性:鑽炸與TBM工法並用。
本案例施工資料對台灣隧道工程有極高之參考價值,因此地質與監測等相關資料應予數
據化採集、資料庫化儲存、自動化分析與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