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商隐诗两首 1、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 2、关于《锦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意境高远,感情真挚,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比喻)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典故、传说)颈联: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典故、传说)尾联: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直抒胸臆) 3、关于《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批判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意韵典雅厚重。 【文言文部分】寡人之于国也 孟轲,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向以譬喻和雄辩著称。 一、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没有罪过) 三、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谨庠序之教( ) 养生丧死无憾也( ) 王无罪岁( ) 四、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数 数罟不入污池 数口之家 范增数目项王 识盈虚之有数 以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 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 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劝学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性本恶”。《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说理透彻、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公开课.ppt
- 人教版公开课《落花生》4.ppt
-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3章第3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ppt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1-4正式)2.ppt
-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1.1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公开课教学共36张幻灯片.ppt
-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3章第3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汇总.ppt
-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空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第一课时(共30张).ppt
-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6.ppt
-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1常见的酸和碱优质(共52张).ppt
-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ppt
- 人教版必修4原创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43张)(共43张).ppt
- 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所有.ppt
- 人教版必修一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共30张).ppt
- 人教版九年级Unit2SectionAGrammarFocus【37页】.ppt
-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4节细胞的癌变(50张).ppt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酸和碱》复习.ppt
-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ppt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ppt
-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ppt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共45张).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