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港研究路历史
南港研究院路歷史
甫踏上研究院路一段,就被天主堂十字架與善南宮佛道諸神孚衛兩側的有趣街景吸引。過此
門戶,下一視線焦點停駐在南港最大氏族闕家祖孛。中央研究院遷入以前,此處除了闕孛大池塘
外附近皆是稻田,只有一條彎曲的田埂小路以及通往礦區與火車站的輕便道路 。先民揮汗獨行,
唯有路旁受人膜拜的茄苳公可壯些膽量。
時過境遷,那口大池塘縮成一方小水池,茄苳公束縛於水泥間喘息。來往的車輛遠多於行人,
呼嘯駛過跨越四分溪的南深橋直奔中研院。這間國內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乃民國十七年在大陸創
院 ,大陸失孚後僅歷史語言及數學兩研究所人員、古物及圖書及時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暫居楊
梅鐵路倉庫辦公。未久購得南港舊莊二十三公頃土地,四十三年遷入新院址,之後次第增建各館,
目前已有二十五個研究單位。
今日研究院路一段至二段六十一巷本是舊庄路,僅五公尺寬,南深橋前身是一座造型優美的
圓拱橋。為方便進出中央研究院,路拓寬了,煤礦業沒落,台道軌道拆除了 ,圓拱橋已經無法負
荷除增的交通流量。闕孛側牆的「橫街」中南街也開始衰落,骨牌效應般的改變,讓當地人給了
研究院路一個「新街」的封號。
「我小學二年級或三年級,南港國小成立舊庄分校,僅一班而已,剛好我趕上就讀,現在舊
莊國小好多學生。中研里以前幾十戶人家而已,現在有三千多戶,超過一萬人。大家來研究院路
應該去看一看胡適故居,他對平凡百姓的體諒值得學習。」世居舊莊的中研里里長楊立凡回溯當
年,中研院二段除南側被中研院徵收之外,北側(今南深橋到中研新村)則因鄰接六一兵工廠,
列入禁建紅線界,只能耕作。後來六一兵工廠遷走,紅線撤去始有大量房子興建 。
服務於中研院的學者們,或居住中研新村或選擇定居傍山近水的院舍周遭,據楊立凡統計,
中研里內即有三分之一強的住戶任職中研院。學風所及,提昇了沿路的環境素質。這條最富有學
術氣息的路名上,特別出現以「胡適」命名的公園、國小和紀念館,永誌胡適先生對舊莊地區發
展深遠的影響。
楊立凡常聽長者津津樂道胡適先生的開明作風。原來四十年代時中研院雖然徵收了土地,院
長胡適先生不忍竹圍內的住戶就此四分五散,特別歸還今日九十八巷的土地,讓他們集中住在一
起,為此還特地指派二位秘書協助不識字的農民處理相關事宜。不僅如此,因中研院用得到的地
尚少,胡適先生允許地主可以繼續耕作,中研院一旦確定使用土地,前一年便會通知停耕。這位
學術界大人物,很自然地贏得在地人的友誼與稱頌。
沿中研院圍牆至側門,胡適公園就在公車終站旁。園區自山腳、谷地至山坡墓園佔地二
#8226;三公頃,清幽雅靜之中尚闢有谷地遊戲場,為一座別具山林趣味的立體公園。胡適墓地
是當地李氏望族後裔李福人所捐贈,園內尚有其他中研院院士如考古學者董作賓也葬於此地。李
福人另在公園上方選中一塊獅形風水,做為其先祖李文元舉人的福地。民國六十三年,市府將胡
適墓園擴建為公園,紀念他對國家學術思想的貢獻。
在台灣地區的地質研究中,有一蘊含煤的地層命名為南港層 。南港以農立鎮時期,研究院路
的山區原本遍植茶樹,光復後因礦產利潤高過茶業,不僅興起一陣掘坑採煤熱,農民並紛紛以相
思樹取代茶樹,獲取燒炭、鋪軌道所需木材。南港運煤的台車路線有一條沿研究院路,伸入二段
一○二巷山內源豐煤礦。此處因位於姆指山系前稱作前山,採礦興盛時,一度設有四、五十戶工
寮,門牌編為「前山某號」。現僅剩礦坑入口基座、破舊工寮和些許煤渣 。
研究院路二段底過凌雲五村之後概屬山路,沿四分橋進入三段,右側山頭前臨四分溪、背枕
姆指山系的軍人公墓,昔日是稱作「茅草埔」的荒地。這兩處隸屬空軍的建物,略早於中研院遷
入,與公墓相望的中華技術學院則是七十年代初設校。除了凌雲五村新近改建大樓外,這一帶變
化不大。中華技術學院校內,左右兩側各自有通往十八羅漢洞、四獸山的健行步道。進入十八羅
漢洞時必須先過舜若多橋,據稱,這是台北市僅存的木板吊橋。
四分溪伴隨研究院路四段,直到五十巷南港山鞍部登山路口附近,才見著幾戶人家。此路段
通往木柵富德公墓,沿線全屬農業區,遍佈竹林和柚子樹,充滿野趣。若搭乘清晨頭班的小十二
公車,途中上下車的都是拎著自家農產品的村夫村婦。據農戶告知,研究院路原本僅開闢至凌雲
五村,民國五十九年左右居民自行捐地將產業道路拓寬,才有今日山區柏油路。
四段底一八一號對岸,因位於河川發源地有「坑頭」之稱,為南港、信義、文山三區交界的
山谷,住有幾戶人家和炭坑遺跡。這裡有一座圓拱形石塊鋪設的老式拱橋,還有一座坑頭土地公
廟。然而,縱橫交錯的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