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7 ·
· 中 国 哲 学 ·
从出土文献中的 “贤”字看
先秦 “贤观念的演变术
高 华 平
“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古人每以 “圣贤”为言,将其视为理想人格的典范。
因此,什么是 “贤”的含义,什么样的人才是 “贤人”,是中国历代哲人和学者们长期思考的问题。
1936年6月,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曾专门著 《释贤》一文,对 “贤”的内涵做过深入
的研讨。其文日:
《说文》六部下《贝部》云: “贤,多才也。从贝,双声。”按文从双者,三篇下 《双部》
云:“双,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据此知双乃坚之初文。人坚则贤,故即以双为贤,后乃加形
旁之贝为贤字耳。十篇上 《能部》云:“能,熊属,足似鹿。从肉,吕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
而强壮称杰也。”今按能与耐古字同,惟坚乃能耐也。九篇下 《 部》云:“ ,蠹豕,鬣如笔管
者。从 高声。”或从豕作蒙。今通作豪。按豪豕以毛鬣坚刚如笔管,故引伸为豪杰之豪。贤能
同义,贤豪亦同义。能义受自坚中,豪称缘于刚鬣,贤之受义于坚,以二文互证而益明矣。
以双为贤,据其德也;加双以贝,则以财为义也。盖治化渐进,则财富渐见重于人群,文字
之孳生,大可窥群治之进程矣。(杨树达)
杨氏认为,“贤”的初文为 “取”,其本义为 “坚”;并进而从文化学的角度认为,“贤”字的产生乃
“以财为义”之 “群治渐进”的结果。应该说,杨氏以传世文献对 “贤”字进行的文字学和文化学
研究,迄今仍代表着学术界在该领域所达到的高水平成果。他对 “贤”字字义及 “贤”概念演变的
把握是基本正确的,对我们今天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杨氏此文为读书札记性质,
又未紧扣先秦的思想文化背景对当时元典中的 “贤”字的使用情况做更广泛的考察,特别是没能结
合现代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以及简帛文献来研究 “贤”字的字形、字义及其演变历程,故其研究在
今天已显示出某种局限性。为此,本文将不避谫陋,力求借助现代出土文献资料,尤其是近年出土的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和楚简文献,重新阐释 “贤”字的字形、字义演变,并结合传世文献材料,
展现 “贤”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发展演进的思想文化背景与轨迹
按照杨氏的观点, “贤”的本义应是 “坚”,后来随着 “治化渐进,则财富渐见重于人群”,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楚简文字的文化学研究”(编号07DJJ740062)的阶段性
成果之一。
· 72· 《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
“贤”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以财为义”。“贤”在文字上的初始形态是 “取”①:“以取为贤,
据其德”,“以财为义”,则 “加取以贝”。杨氏此说如果限于传世文献来看,是合理的;但如果扩大
考察的视野,则会发现存在明显的缺陷。
从出土文献来看,作为 “贤”的初文的 “取”,甲骨文中已多见,其构成 “取”的 “臣”和
“又”的部位或左或右,并不固定。虽然按学术界的传统看法,因为记载 “取”的甲骨残缺,所以认
为 “取”“用义不明”(于省吾,第1册,第645页;第2册,第932页),但从字形上看,该字从
“臣”从 “又”,应该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臣部》日:“臣,牵也,事君也。象臣服之形”。后
世一般认为 “臣”的初文应指战俘或奴仆。这也就说明 “贤”的本义应是指将战俘或奴仆抓得很紧、
很牢固。段玉裁说:“(双),谓握固也,故从又。”这个解释可能比从许慎到杨树达等人直接以 “坚
也”释 “贤”更合理。
在现有文献中,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的 “贤”字,主要有三种写法:(1)以 《鸟祖癸鼎》、《贤父
癸解》、楚帛书为代表,“贤”字写作 “取”;(2)以《贤簋》、《中山胤嗣铜圆壶》、石鼓文和各种传
世文献为代表,“贤”字写作上 “取”下 “其” (贤);(3)以中山王墓 《夔龙纹刻铭青铜方壶》、
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以及上博简②为代表,“贤”字写作上 “取”下 “子”(孥)。
与此相对应,“贤”字的这三种形态分别代表了三种关于 “贤”的价值观念:(1)以 “取”为
“贤”,表示此时的 “贤”观念指谁的力气大,能将战俘或奴仆紧紧地、牢牢地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u市场管理规范.doc VIP
- 癫痫病人的围术期麻醉管理.pptx VIP
- 特殊教育概论第二版全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 《银屑病的治疗》课件.ppt VIP
- 2023年下第三套广播操舞动青春全套教案.doc VIP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课件(2024年秋季新版教材).pptx
- 中建七局《准代建模式EPC项目策划总结交流材料》.pptx VIP
- 2025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真题.docx VIP
- 运动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第2版)课件全套 甄久军 项目1--5 典型运动控制系统的认知与装调 ---伺服电动机运动控制系统的调试.pptx
- 成都高新区街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025年第一批次编外聘用人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