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德到畅神.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比德到畅神

从“比德”到“畅神”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转折 比德说 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价值观,从一开始就与哲学的、伦理的观念血肉相连。在先秦时期的艺术观念中,明显缺乏对自然美的单独赏评,人们认为自然美之所以美,乃在于自然物中容载了某种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正面人格精神,观赏者从对象物中比附、联想出它所蕴含、所象征的某种人格美和道德美,才能使审美主体产生美感。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比德说”,就是对自然美进行伦理观照的重要观点。 “比德说”的基本内涵是将自然审美对象的特征同人的某种精神品格相对照,从中意会到自然物中所表征的某种道德人格。 《管子·水地》篇云:“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 管子对水的审美观,实质上表现出他对君子美好品格的审美观,以对象物的外在特征来象征和比况某种人格精神,正是“比德”这种自然审美观的政治伦理内涵所在。 《荀子·法行》记载孔子云:“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孔子在此对玉的自然属性加以道德伦理性地提升,进而将君子之德归结到“温其如玉”的伦理属性之上,旨在提倡儒家所追求的那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 “比德”的审美就是对“善”的审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本性(即真),观照出人格精神的伦理意义(即善),从而获得审美娱悦(即美),由此即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境界。 正是由于受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文学史上大量的描写自然山水或吟咏自然品物之作,其艺术审美价值都已超越了自然美本身,获取了伦理精神的审美价值。 东汉的文学批评家王逸评价《离骚》有云:“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明。” 畅神说 畅神说出现在晋宋时期,门阀世族被迫南渡,公元317年东晋建都建康。南方具有优裕的发展庄园经济的条件,自然山水清丽秀美。文士逃避市朝而隐逸山林者众多,登山临水,修道学佛,诗赋书画。 畅神说最早是南朝画家宗炳提出的,他的《画山水序》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比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与比德说相比,更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唐代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美的事物不纯然是因为本身而美,而需要有人的发现和人的参与其中才得以彰显。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故世谓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 但不为重用。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历任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 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为人耿直 。曹操的嫡孙女婿,早年从政,任曹魏政权的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司马氏篡政后,他辞官归隐。闲暇时喜欢和老朋友向秀在洛阳城外打铁,从不收钱,若是有人以酒相慰,他会十分高兴。 雅善谈玄学,操琴奏《广陵散》,天下无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倡导“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这其实是一种打破经典崇拜,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好主张,但在当时却未必入流,而他刚烈的心性又将个人与现实的冲突推向了极至。 嵇康人缘极好,王戎说与他交往二十年,未见其有不好的脸色,因此留下“意趣疏远,心性放达”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一面,他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及对《广陵散》的喜爱便是他愤世嫉俗、桀傲不驯的性格的表现,而蔑视司马昭,进而遭致杀身之祸更是这种刚正不阿的显例。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