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第三章常见症状评估.pptx

  1. 1、本文档共1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健康评估》第三章常见症状评估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1.了解常见症状及体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熟悉常见症状及体征的临床特点。 3.掌握常见症状及体征的护理评估要点及相关的护理诊断.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要点 四、相关护理诊断;常见病因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发病机制 1.致热原性发热 2.非致热原性发热 ; 发热程度: 低热:37.3℃~38℃; 中等发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状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常见热型; 发热过程与特点 体温上升期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 ;发热程度、热期、热型 鉴别生理性变化 。 伴随症状 发热的身体反应;1.体温过高 2.营养失调 3.体液不足 4.口腔黏膜改变 5.潜在并发症 意识障碍或惊厥;*;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要点 四、相关护理诊断;常见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 2.胸膜疾病 3.循环系统疾病 发病机制 ;咳嗽的性质 咳嗽发生时间 咳嗽的音色 痰的性状和量;咳嗽、咳痰表现 伴随症状 咳嗽与咳痰的身体反应;1.清理呼吸道无效 2.活动无耐力 3.睡眠形态紊乱 4.知识缺乏 5.潜在并发症 自发性气胸;*;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要点 四、相关护理诊断;常见病因 呼吸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中毒 血液病 神经精神因素 ;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呼吸困难 严重者出现“三凹征” 2.呼气性呼吸困难 3.混合性呼吸困难 心源性呼吸因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心源性哮喘) 3.端坐呼吸;中毒性呼吸困难 酸中毒 (Kussmaul呼吸) 急性感染 呼吸加快 吗啡、巴比妥类药物、有机磷农药中毒 呼吸浅慢 血源性呼吸困难 神经精神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严重程度 呼吸困难发生速度和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 呼吸困难的身体反应 ;1. 低效性呼吸形态 2.活动无耐力 3.语言沟通障碍;*;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要点 四、相关护理诊断;常见病因 支气管疾病 肺部疾病 心血管疾病 其他 :急性传染病 、血液病、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 ;咯血表现 咯血量 咯血量<l00mL/24h为小量咯血; l00~500mL/24h为中等量咯血; >500mL/24h以上,或一次咯血量> 300mL,为大咯血。 年龄特征 ;咯血程度与病因 明确血的来源 伴随症状 咯血心理反应 ;常见症状评估;1.有窒息的危险 2.有感染的危险 3.焦虑 4.恐惧 5.体液不足 6.潜在并发症 休克 ;第五节 发 绀;*;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要点 四、相关护理诊断;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HHb)增多 HHb>50g/L 1.中心性发绀 :肺性发绀 、心性混血性发绀 2.周围性发绀:淤血性、缺血性 3.混合性发绀 血液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1.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中心性发绀 特点:①全身性;②皮肤温暖;③局部加温或按摩后发绀不消失。 周围性发绀 特点:①常见于肢体末梢与下垂部位;②发绀部位温度低、发凉;③局部加温或按摩后发绀消失。 血液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1.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3.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发绀发生的相关资料 发绀程度与鉴别 伴随症状;1. 活动无耐力 与心肺功能不全、氧合作用减低有关;与缺氧引起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2. 感知改变、定向障碍、思维能力改变等 与代谢、供氧过程障碍有关。 3. 记忆力障碍 与引起发绀的病因造成急性或慢性缺氧有关。 4. 气体交换受损 与心肺功能不全所致肺淤血 ;*;一、正常胆红素代谢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护理评估要点 五、相关护理诊断;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一)溶血性黄疸 1.病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 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②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2.发病机制 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 结果: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 ;溶血性黄疸发病机制;(二)肝细胞性黄疸 1.病因: 肝细胞广泛损害。 2.发病机制 肝细胞的损伤使它对胆红素的处理功能下降,因而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未损伤的肝细胞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 ;肝细胞性黄疸发病机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