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

第六章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 6.1 强对流天气时空特征 在气象学上,强对流天气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其特点是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影响范围小、强度大。内蒙古强对流天气,通常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等灾害性天气 图6.1 内蒙古117站年平均雷暴日分布 6.1.1.2 年际变化 1971~2008年内蒙古共有雷暴118236次(表6.1),全区117站年平均3112次,每站平均26.6次。1971~2008年期间,1980年最多,达3954次。2007年最少,有2323次。最多年份1980年是最少年份2007年次数的1.7倍。变化趋势见图6.2。 表6.1 内蒙古1971~2008年雷暴年际表 年份 次数 平均 年份 次数 平均 年份 次数 平均 年份 次数 平均 1971 3496 29.9 1981 2893 24.7 1991 3304 28.2 2001 2455 21.0 1972 2607 22.3 1982 3684 31.5 1992 3392 29.0 2002 2574 22.0 1973 3906 33.4 1983 3223 27.5 1993 3273 28.0 2003 3124 26.7 1974 3257 27.8 1984 3686 31.5 1994 2962 25.3 2004 2397 20.5 1975 3470 29.7 1985 3862 33.0 1995 2596 22.2 2005 2718 23.2 1976 3377 28.9 1986 3566 30.5 1996 3131 26.8 2006 2581 22.1 1977 3267 27.9 1987 3516 30.1 1997 2411 20.6 2007 2323 19.9 1978 3270 27.9 1988 3564 30.5 1998 2997 25.6 2008 3036 25.9 1979 2865 24.5 1989 2920 25.0 1999 2674 22.9 1980 3954 33.8 1990 3476 29.7 2000 2429 20.8 图6.2 内蒙古1971~2008年雷暴年际变化 6.1.1.3 季节变化 图6.3为内蒙古雷暴次数随月分布图,由图可见,内蒙古雷暴活动期主要集中在5~9月,占总雷暴日的96.6%,其中6~8月占78.5%。发生雷暴最多的是7月份,总计36329,每站平均雷暴日达8.2。6月次之,总计29712,每站平均雷暴日达6.7。 图6.3 内蒙古1971~2008年雷暴月变化 6.1.1.4 日变化 对全区117个观测站38年资料统计(图6.4),内蒙古雷暴主要集中在13~18时,占总数的67.9%,雷暴在10~20时之间的占94.7%,出现时段在0~6时的雷暴仅占1.8%。由此可见,内蒙古雷暴高度集中在午后。 图6.4 内蒙古1971~2008年雷暴日变化 6.1.2 冰雹天气时空特征统计分析 6.1.2.1 地理分布 内蒙古117站的年平均降雹日分布如图6.5所示。其特点是:年平均大于3个雹日的区域在东部地区沿大兴安岭山脉呈准南北走向;而在西部地区沿阴山山脉呈准东西走向。说明多雹地区与山脉分布和走向关系较密切。多雹中心,一个在乌兰察布市中部和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的武川,年均雹日达5.3;另一个中心在锡林郭勒盟南部的太仆寺旗,达4.3雹日。这些多雹中心分布大多在山区,其拔海高度约为1500~2000m。 图6.5 内蒙古117站冰雹年平均日分布 沙漠地带中阿拉善盟的额济纳十年未出现降雹。除巴彦诺尔贡和巴彦浩特外,阿拉善盟的其它地区是少雹区。河套平原大部地区年降雹日少于1天。兴安盟的扎贲特旗一带地区亦是少雹区,通辽市北部、辽河平原地区,年雹日≤1天。综上所述,内蒙古冰雹集中在山区(年平均3~6雹日),平原较少(0.5~1雹日),沙漠地区基本无冰雹。 由逐月平均雹日分布图(图6.7)可看到,雹区分布随季节变化不明显,6~9月各月多雹地区仍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附近;10月,东部大兴安岭的多雹区已消失,西部仍有少量降雹,说明西部的降雹结束期较晚。 6.1.2.2 年际变化 若将一天内内蒙古117站中有一站或以上降雹,定为一个雹日,38年共有2889个雹日,年平均雹日为76.0个。若将一个站有一日降雹统计为一个站日,则共有7793个站日,年平均为205.1个站日。每站年平均降雹日为1.8个。1971~2008年期间,1976年降雹最多,达111个雹日、394个站日。2007年雹日最少,只有33个雹日、46个站日。由图6.6可见,1993年以后雹日下降明显,而历年站日呈波动下降趋势,1978年为前一周期波谷,站日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