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牌蓝皮书 - 皮书数据库
皮书发布责任声明
(一) 本新闻稿经本皮书主编授权发布。
(二) 本新闻稿仅代表皮书报告作者(或课题组)的观点,不代表作者(或课题组)所在单位立场,也不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立场。
(三) 任何媒体、个人未经同意不得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名义发布皮书新闻稿。
(四) 任何媒体(包括网络)、个人对本书的报道请以本新闻稿为准,涉及作者及发布会现场嘉宾的言论,报道时请与作者和嘉宾本人联系确认。
新闻稿
News Release
2016年11月21日,由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品牌蓝皮书: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品牌蓝皮书: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6)》是在陈光亚、杨圣明、张晓山、乌家培、汪同三等多位两院院士和学部委员联署的“关于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中国品牌大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议”和“关于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中国品牌大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进一步建议”精神的基础上,在中央有关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的指导下,由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牵头编纂的年度性研究报告,具有综合性、产业性、专题性的特点。
本年度品牌蓝皮书分为七个部分,总报告在回顾的基础上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品牌发展的时代特征与战略机遇进行了分析;专题研究篇围绕国家气质与品牌的内涵、品牌的属性、品牌竞争力评价和品牌价值评估等当前热点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行业发展篇重点选择了消费品产业、工业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传媒产业、服务业和流通业六个产业,对其品牌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战略研究篇对主要国家品牌战略进行对比,并对我国国家品牌战略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分析;综合建议篇分别从政府、企业、专业机构三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和发展重点;典型案例篇针对当前品牌热点问题从国家精神、制度环境、并购战略和工匠品质四个维度提供了案例参考。
报告首次从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审视我国品牌建设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从学术角度深入探寻品牌战略的内在结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从产业角度系统总结中国品牌发展现状与经验,重点比较中外品牌战略异同,同时密切结合我国“十三五”规划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发展新常态,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历史转折点,传统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增长力量还在孕育中。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总量的高速增长转向以品牌为代表的内涵式增长,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博弈过程中,有效提升国家品牌竞争力、塑造品牌强国形象是本书重点研究的问题。
《品牌蓝皮书: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6)》指出——
我国亟待建立完整的品牌战略思路和支持政策体系
2016年11月21日,由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品牌蓝皮书: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品牌蓝皮书: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6)》是在陈光亚、杨圣明、张晓山、乌家培、汪同三等多位两院院士和学部委员联署的“关于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中国品牌大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议”和“关于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中国品牌大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进一步建议”精神的基础上,在中央有关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的指导下,由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牵头编纂的年度性研究报告,具有综合性、产业性、专题性的特点。
我们国家对品牌的重视从1983年恢复商标统一注册开始,经历了国家金质奖、银质奖、省优、部优、国优的评定阶段;经历了“实施名牌战略,振兴民族工业”(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提出),由此创立大面积评选中国名牌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十一五”期间,大力创建自主品牌,评定驰名商标、开展品牌万里行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的禁用,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进入了以提升品牌价值为表现形式的新发展阶段。
但是纵观我国品牌战略的发展历程,无论名头如何改变,一个“评”字始终没变。由于“以评促建”缺乏制度性建设的保障,评价本身的目的和社会认同的价值逐渐引发质疑,相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完整的品牌战略思路和支持政策体系,我国对品牌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还很肤浅,宏观上侧重于质量的提升,微观上侧重于知名度的传播,尚未形成总览全局、内涵全面、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层次递进的品牌战略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尤其是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
第一,内涵缺精神。相对于世界品牌大国而言,中国品牌并没有非常鲜明的精神特质,而恰恰是这种源自民族的精神特质正在成为品牌长盛不衰的核心。比如,“西门子”(Siemens)品牌背后蕴含着严谨、注重细节、强调质量、不服输的德意志精神;“松下”(Pan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