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回异于过去泰勒-福特式强调分割过程的生产管理模式,策略网络管理
一?前言:策略網絡的興起
隨著全球化經濟社會的到來,企業在面向一個充滿更多不確定、僵界更模糊的市場時,勢必採行更有彈性的策絡,網絡經營便是一種基本模式,他可以節省交易成本,降低風險,將過去所謂的外部性予以內部化。相對於過去的協作模式,網絡與市場、科層組織顯然有所不同,Sydow(1992a:246)將前兩者作了理念型上的區分,而當代的網絡化企業組織基本上就借於此兩種理念型之間,科層組織是一種以穩定及永續經營為基本考量的經濟活動組織型態,在對其中行動與個人的協作上,前者以非常技術官僚式的,綿密的計劃,而個人則透過命令或自決的方式加以掌控與整合。市場則是一種基本上沒有進出限制的制度性設計,其中的交易在短期內是透過價格機制來加以協作的。其中,交易量的多寡以對該組織的掌握與監控有關。不論是制度性的信任還是個人間的信任,網絡的協作機制主要是建立在對彼此互賴關係的信任之上,在這一點上,Coleman(1992)有非常詳盡的闡釋。
二?策略網絡的功能性意義
然而影響今日組織成敗的不僅是傳統組織內部的強度,或只是觀察組際(inter-)與組內(intra-)的形式化網絡(formalized network),它更與其以何種策略來建構與管理其與其他組織的關係有關(Hakansson, 1987)。換言之,就是建立一種「策略網略」「strategy network」的概念(Jarillo, 1988, Sydow, 1992, 1992a, 1992b, 1997, Weyer, 2000, Sydow/Windeler, 1997, 1998),
Weyer(84)將策略網絡解釋為:「策略網絡是一種跨企業的組織合作型式,嘗試透過這種型式將原本彼此相互衝突的要求透過對企業內部統治型式的維持以及從開放企業邊界而獲得的權宜結果向外作出正當性的評價。」其目的當然是彼此獲利的。許多理論家便把這種結合市場鬆散與官僚集中的網絡化控制形式視為市場與官僚外的第三種經營模式(Weyer: 65)。所以我們便可以將這種基於策略網絡所建立的新企業型態稱為「企業網絡」,她是一種市場和科層的結合形式,尤其是在行銷、研發及承包方面。網絡中個體的相對自主性由「結點」以水平及垂直方式加以連結使得其中的個體及集體都能獲利。Sydow(1997:24)則定義企業網絡為:一種經濟活動的組織型態,以相當複雜的交互性的,更多合作而較少競爭性,並且在法律上相對獨立而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的企業形式,以達到一種競爭優勢的目標。尤其這其中的交互(換)過程是以信任和合作為基礎的,併具有以下的前提:
某個信任者先提出一個單向的信任(信用)credit。
對這種先行的credit和接踵而來的報酬有交互期待。
這種先行的credit和接踵而來的報酬並沒有固定明確的協議。
這種先行的credit和接踵而來的報酬間所存在的時間差和風險都是由信任者所承擔。
策略網絡也因為其強調協作的機制而與較強調形式網絡研究的區域網略(regional network)在內涵上有所區隔(Weyer: 20),除此之外,和傳統組織理論不的是,策略網絡的建立也意味著不同組織間以及組織內不對稱的個人與個人間的關係結構及關鍵性個人在組織連結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Burt:1992,Sydow,1992: 87, 154, 250, 260, 296, 301, 303, 309ff),它可以說明組織間與組織內資源配置與生產的過程並據此呈現組織合作競爭的動力,而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個以「信任」為基礎併具有公共財意義的的社會資本(Coleman, 1982, 1994)。而且很顯然Sydow對企業網絡的詮釋和Coleman對公共財的解釋相一致。而Coleman更強調此公共財涵蓋交換各方所建立的道德、價值、義務與認同。
迴異於過去泰勒-福特式強調分割過程的生產管理模式,策略網絡管理主要聚焦於整體價值鏈及其最終產品(Semlinger, 1993),因此對後者而言,在網絡中將功能適度地分離與外部化可以提昇競爭力,尤其對中小企業更是如此(Sydow, 1992: 2)。傳統的組織理性便逐步轉變而兼顧甚至成為網絡理性,傳統組織經營核心已經不能提供「穩定」的保證,因為當代管理核心不能排除其不確定性,且核心管理的技術也被要求具有「彈性」。多種新的協作形式就在形形色色的控制形式中產生。組織或企業的邊界也越發軟化與模糊,這也就是去中央化(decentralized economy)的經濟型態(Piore/Sabel, 1985)。,其中聯結的策略選擇可以是事業性的、專業性的、針對產品的、市場入口的、地區的等等
然而,對於Williamson(1991)而言,當組織中的因素特殊性(factor speciality)越大時,組織的投資形式就越難轉型,也就是越難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站塔放资料介绍培训文稿.ppt VIP
- 旺旺小号联名实名认证大号详细步骤[根据个人需要查阅].doc VIP
- SMT错料8D改善报告.xls VIP
- 继电保护装置检修试验项目表(完整版).doc VIP
-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考试模拟测试卷(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鲁科版2024).docx VIP
- 2025年高考英语真题完全解读(全国二卷)(真题解读).docx VIP
- 杭州中考英语考试题和答案中考英语试题.doc VIP
- 烤肉店创业计划书全文.docx VIP
- 基于SSM的智慧办公系统设计与实现.docx VIP
- JingChaDaXue《火场排烟技术》期末试卷(A)参考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