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贽童心说与公安派
第八講 明代文藝新思潮的興起和李贄的童心說 一、王守仁心學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與王純甫》:夫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在性為善,因所指而異其名,實皆吾之心也。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吾心之處事物,純乎理而無人偽之雜,謂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處物為義,是吾心之得其宜也,義非在外可襲而取也。 2.致良知 《答陆原静書》: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良知即是未發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於物欲,故須學以去其昏蔽。 《大学问》 :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3.知行合一 《传习录》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影響 心學由心外求理转向心内求理,通过内省功夫而不是通过外在学习“致良知”,客观上却为否定天理、反对封建礼教打开了通路。 它在文艺的本源和创作上强调了心的重要作用,认为文艺的源泉在人之心,文艺创作应当真实地再现人的心灵世界,從而爲批判復古主義文學思想提供了理論根據。 二、唐宋派 王慎中(1509-1559)字道思,號遵巖居士,福建晉江人,是唐宋派的發起者,但文論著作並不多。 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號荊川,江蘇武進人。理論成就巨大。 茅坤(1512-1601),字順甫,號鹿門,浙江歸安人。他通過評選《唐宋八大家文鈔》豐富和發展了唐宋派的古文理論。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號震川,他年齡最長,但文名晚著,他是唐宋派的實踐家,理論貢獻很小,但創作成就巨大。 (一)強調直寫胸臆,提倡本色自然 唐順之《与洪方洲书》: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字。 《答茅鹿门知县二》 :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 (二)追求文章之神,注重錯綜之法 唐順之《與兩湖書》:每一抽思,了了如見古人爲文之意。乃知千古作家別自有正法眼藏在,蓋其首尾節奏天然之度自不可差,而其得意於筆墨蹊徑之外,則維神解者而后可以語此。近時文說秦說法,說班說馬,多是囈語耳。 《董中峰侍郎文集序》:有人焉,見漢以前之文疑於無法,而以爲果無法也。於是乎率然而出之,決裂以爲體,餖飣以爲詞,盡去自古以來開闔,首尾,經緯,錯綜之法,而別爲一種臃腫,窘澀,浮蕩之文。 (三)重申文道合一,以唐宋八大家作爲古文正統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總序》:昌黎韓愈,首出而振之,柳柳州又從而和之,於是始知非六經不以讀,非先秦兩漢之書不以觀。其所著書、論、序、記、碑、銘、頌辯諸什,故多所獨開門戶,然大較並尋六藝之遺略,相上下而羽翼之者。貞元以後,唐且中墜,沿及五代,兵戈之際,天下寥寥矣。宋興百年,文運天啟,於是歐陽公修,從隋州故家覆瓿中,偶得韓愈書,手讀而好之,而天下之士,始知通經博古爲高,而一時文人學士,彬彬然附離而起,蘇氏父子兄弟,及曾鞏、王安石之徒,其間材旨小大,音響緩亟,雖屬不同,而要之於孔子所刪六藝之遺,則共爲家習而戶眇之者也。 唐宋八大家之得名 南宋理學家兼古文家呂祖謙曾編選《古文關鍵》一書,專選韓柳,歐曾蘇洵蘇軾和張耒七家之文,明初朱右收錄王安石,去掉了張耒,再加上蘇轍,名爲《八先生文集》,衹是此選不傳。茅坤直接以“唐宋八大家”作爲書名,再加上此選的重大影響,於是“唐宋八大家”從此在文學史上定立下來。 三、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1527—1602),福建晋江(今泉州)人,又名载贽,号卓吾,閩音中“卓”與“篤”不分,故又號篤吾。因生於泉州,泉州有泉山,曾是溫陵禪師的福地,故又號温陵居士。他曾在河南共城(即輝縣)做官,見蘇門山下有百泉,又號百泉人,號百泉居士。有人說他性太窄,不能容人,於是又自號宏父,稱宏父居士。后來潛心修道,並且有一定成就,可惜父親已經去世,無從告慰,又自思齋居士。辭官歸隱后,住在在麻城縣的龍湖,自號龍湖叟,因剃去頭發,又自號禿翁,有時還自復李長者和李老子。 《四庫提要》卷五十評其《藏書》曰: 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惟此書排擊孔子,別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亞,無不獻倒易位,尤爲罪不容誅。其書可毀,其名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