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设计行业在香港发展(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财务设计行业在香港发展(上)

财务设计行业在香港发展(上) 有人说,财务策划行业源于美国,始于一群专业人士在芝加哥机场内的咖啡店碰头,探讨成立财务专业协会的一个聚会开始。有人说财务策划源于澳大利亚,因当时政府推动社保基金而鼓励国民建立个人理财网, 因此引发对财务策划的需求。也有人说是在加拿大,不少人为了税务筹划和房子按揭计划而建立局部的财务策划方案。无论哪一种看法, 普遍同意理财策划这个行业, 类似把私人银行服务平民化的行业, 面世大概已有二、三十年左右。 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它客观的环境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 “婴儿潮”的出现。当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量美国士兵复员,美国的出生率便开始上升,仅1946年一年内便有280万个新生婴儿出生。从1946年至60年代末这个称为 “婴儿潮” 的二十多年间,美国约有7800万个新生婴儿诞生。这群战后出生人士为美国的社会保险带来动力, 但同时在他们退休时也为社保带来沉重的压力。第二,家庭结构改变,只有父亲工作来维持家庭支出的“传统家庭”占人口的比例不断减少,而其它形式的家庭,如:单人家庭、丁克家庭、三文治家庭和因再婚而产生的扭曲家庭 (blended family) 比例却不断提高。家庭数目和种类的增加, 传统的金融服务不足以应付日益复杂的家庭需求, 同时也为理财行业带来新的冲击。第三,在美国沿用多年用来维持退休人士在退休后收入能和退休前挂钩的界定利益 (defined benefits) 的社保制度,好处固然是为社会保险参与者在供满一定的季度积分 (quarter credit) 后,便可享有社保在参与者伤残、年老、身故后的补偿,并且将投资上面对的风险转嫁给政府和用人单位,但缺点是政府作为社会保险管理人,却需为市场上出现的投资风险包底。美国过去一段长时间通货膨胀比国债投资回报率更高,在界定利益计划下上升的劳动成本为社会保险带来压力。西方国家慢慢采取“国退民进”的做法, 将管理社保的责任交给私人机构,同时为参与者对社保供款的金额封顶。除了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外, 鼓励老百姓自行再建立个人理财网作为个人退休后生活的第三度支柱。如1981年智利政府把社保计划从政府手中转交私人管理,客观上也推动了个人的理财意识。国民必须加强本身对如何选择投资机构和投资产品的认识, 因为一切投资选择的后果, 由参与者个人承担。第五,随着医疗进步,我们发生过早身故(即身故时仍剩下大量债务)的机率减少了,但同时因经济进步,个人和家庭负债增加,发生过早身故时对家庭带来影响的严重性却增加了,加上我们在退休后生存的时间越长,但工作时间却可能越来越短,非自愿退休的情况也较以前普遍。这种情况在今天的香港地区更是常见,四十五岁以后的中年企业管理层因种种原因而被雇主辞退,往后还有三十多年的时间要打发,如何把手上的财富管理好,让自己可以安享晚年,或者另外开始自己新的企业, 这可能也是香港为什么自97年金融风暴后, 理财意识在香港老百姓心中可以急剧发展的原因。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理财行业在过去三十年间,能在美、加、澳等地方快速发展似乎有其必然性。在香港地区,97年以前,人们对理财观念并不重视,自70年代中期,香港经济便开始快速增长,虽然中间经历过两三次轻微调整,但无损小市民对未来经济腾飞的憧憬。当时老百姓关心的是手上的股票和房产每年可升值多少,关注的是短期的投资效益,虽然87年股灾给不少人吃了苦头,但股市很快就从谷底反弹。随着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其它H股的陆续登陆为往后数年炽热的股市投资气氛揭起了序幕。至97年北京控股在港上市时,人们为求一张新股认购表格而不可能,当时的股市气氛炒作到高峰。如果当时有人跟香港市民说:建立个人理财金字塔,透过长期投资保障,运用平均成本法,去为财富消极管理等,一定没有人愿意理你。加上当时银行受利率协议捆绑,银行存款利率在大、小银行间没有差异,人们当时较倾向存款在大银行,而小银行为了生存,只可以在建立便民的分、支行网点,创造服务差异化,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需求以及培养客户忠诚度等着眼,间接做成了香港银行业常常出现水浸之余, 对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意愿较低, 而一般老百姓在面对投资产品不多的情况下,便投身在炒股、外汇、炒金和炒房子的 “四炒生涯”,个别人士还有炒“的士牌”、“换地权益书”、“纺织配额”、“邮币卡”等等,理财行业在当时除了为理财意识较强的高端私人银行客户和因为移民、出国升学等家庭而设计外,基本上没有市场。 不过,自96年开始,香港的市场发生了几件大事, 为此后理财行业在香港开花结果播下了坚实的种子。首先是债市的拓大,香港人以往对投资债券兴趣冷漠,嫌其回报率较低, 不能带来什么惊喜。当时不少上市公司和公营机构有鉴于此, 也宁可跑到欧、美、日本等地发债,间接帮助国外债市发展,而更造成香港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