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讲稿.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离愁别恨 …… 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一、写景诗 二、咏物诗  三、思乡诗 四、边塞诗  五、怀古诗 六、感怀诗  七、山水诗 八、送别诗  九、哲理诗 十、闺怨诗  1、咏物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   送别诗的特征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    闺怨诗有两类: 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 古代诗歌鉴赏——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鉴赏要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 2、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领会诗人所表现的情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 [写景诗] 鉴赏要点 仔细体察物关情 [咏物诗]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忽,悔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鉴赏要点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诗]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将士?(生活艰苦) (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 对友人惜别感伤 报国豪情 壮别感奋?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主要特点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 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鉴赏方法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古今多少兴亡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  1、弄清诗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