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源头性意义.doc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源头性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源头性意义

读《诗经》明作法-导鉴赏-浅谈《诗经》的源头性意义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至为崇高的。《诗经》的源头性意义是多方面的,有精神方面的,有艺术方面的等等。不管哪方面,都有一个共同性质:原始性、典型性、重复性、模式性。下面选四例谈谈《诗经》所开创的诗歌模式,从而探讨古诗词的阅读鉴赏。 一、《魏风·陟岵》:形成后世诗歌思乡、思亲的模式。 乡愁是人类普遍的主题。思乡与思亲、乡情与亲情时常牵连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而乡情的实质是亲情。表达思乡主题最早的、带有成功性典范的就是《诗经·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凤夜无己。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岵》第一章)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此诗曾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①。这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思乡诗一种独特的抒情模式。在原型意义上,《陟岵》确定了这样一种表现模式——对面落笔,并时互想。此诗的妙处和独创性,不在于开首的正面描写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之念己之心。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进入了这样一个幻境:在他登高思亲之时,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当然,这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设想语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真可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下读之,仍足以令羁旅之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 清人沈德潜说:“(《陟岵》)三段中但念父、母、兄之思己,而不言己之思父、母、兄,盖一说出,情便浅也。情到极深,每说不出。”②这是深有体会之言。《陟岵》开创了从对方设想,以深刻地表达自己情思的表现手法。后代许多思乡诗都运用这种手法,唐人陈陶有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就是从这儿变化出来的。我们熟悉的杜甫《月夜》更典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要写的是对家里的妻儿的思念,而诗歌不说“我”如何想家,却通篇从对面落笔,写妻儿在家中如何思念他,把诗的视角从诗人这面挪到对方那里形成反观,使诗的意思更为曲折,诗的空间更为开阔。钱钟书说:“他日读杜子美诗,有句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却将自己肠肚,置儿女分中,此真是自忆自。”③又如高适《除夕》诗云:“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亲》:“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等等。白居易的这一首诗还被作为2005年全国高考卷的诗歌阅读材料,其中有一问:“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如果掌握了古诗中这一从对面落笔、并时互想的表现模式,对诗意的解读就容易了。 二《陈风·月出》:形成后世咏月诗歌望月怀远的模式。 望月怀人的模式始于《诗经·陈风·月出》。月夜抒情似乎从《月出》而来,成为“月”意象的发端,并形成望月抒怀的抒情模式。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第一章)每章第一句写月色,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慅然心动、不能自宁的感觉。三章重章复唱,意境是迷离的。清代方玉润说它是“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④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四野,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篇,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而唐代诗人中咏月诗最多最好的是李白,李白诗中咏月之多达三百余处。宋苏轼词中大量选择“月”,如《水调歌头》,从题序来看,这首词盖为丙辰年的中秋节日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词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明月衬托离别。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不管诗歌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和情调,最早在《月出》中已奠定。 把握了咏月诗这一抒情模式,对咏月诗的阅读鉴赏帮助很大。如2001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