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ppt

鲁迅中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鲁迅中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鲁迅中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试卷分析 1.第④段中画线词语“标签”的含义是(考查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1、原意:贴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等信息的纸片。引申义:注意词性表述上的对应 2、寻找文本的对应信息:曹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2.文章开头从化学家张子高先生的爱好和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趣事说起,有什么作用?(考查语段内容与主旨的关系和语段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语段写什么:文末:张子高耽悦古墨,梁思成醉心山川,张石公酷爱繁华,说是求“知”求“趣”,实际上也流露出他们对人性的无限体贴。品味原来是可以这样调节出来的。 明确为什么写此语段:文题(说品味)内容(3-5段说品味) 明确结构上的作用:下文 结尾 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品味”的人呢?(请分条列举)(3分)(考查根据题意筛选文本信息,并作分条表述) ⑴一是要有一定的“趣味”爱好。(并得之自然,出自于真心的喜好,而非刻意强求)(1分) ⑵二是具有一定的精神境界。(即道德操守和文化修养)(1分) ⑶三是看破功利社会(保持淳朴的人性)(1分) (4)培养求知的兴趣(培养生活情趣)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考查文意的理解) A.苏珊·桑达所标局的俗中求新的享乐主义也蕴含着“趣”的神韵。 B.看破功利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怪现象,就有可能巧妙地寻找到品味。 C.对于现代人来讲已经不能从单纯的知识中去培养情趣和品味了。 D.追求艺术、留恋自然,多少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现实生活中精神困境。 6、作者在文末写道:“知识可旧可新,可真迹,可复制,不必僵持,也不一定都能化成力量,却大半可以增添生活情趣”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理解语段的含义: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知识并不一定影响改变你的生活,却多半可以为生活添趣。 结合生活体验:针对性选择例子 阐述:观点+分析 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7、第2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考查修辞的表达效果) 再一抬头,一只亮丽红头鲜明蓝身的钓鱼翁,丝毫不受干扰,亦无一丝惊慌,稳重内敛地独立于瘦长的电线杆上,稍稍不屑地将尖尖的长嘴指着另一个方向。 8、简析第2段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描写……渲染……烘托……+结构上作用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大肥鱼、长脚水鸟、嗓子粗哑难听的黄莺、亮丽红头鲜明蓝身的钓鱼翁等自然景物,渲染悠闲、自在的氛围,烘托作者好奇、新鲜、兴奋的心情,同时为下文“带着旅游者的眼睛去观看事物,印象纵然只在浅层表面,兴奋中仍旧充满无限吸引力。”的议论作铺垫。 第4段、第8段两次写到种满鲜花的乡村房子,其意图是 (内容比较,结构作用,对主旨的意义) 4、高脚屋是木板建筑,前门的楼梯阶,两边扶手画着美丽图案,窗口是手工雕花制作,风扬起斑斓色彩的花布窗帘,看不到屋内的人,不远处隐约传来孩子玩耍游戏的嬉笑声。按那屋子的建筑结构,一目了然是马来友族的居所。梯阶下左旁有个圆圆水缸,缸边地上开满各种叫不出名字却色彩绚丽的小花。 8、再度经过种满鲜花的乡村房子,闻不到那馥郁的甜甜花香。 第6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一旦陌生和熟悉一日一日渗溶,如水或油加进面粉里,不必出力揉搓,也会和成一个分不开的面团。 关键词的语境意义,比喻的本体意义 11、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6分) A.作者描写老街的街景和风俗,是为了表明这个中部小镇的荒凉与落后,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埋下伏笔。 B.对马来友族居所中老婆婆的描写,表现了当地民风的淳朴、温馨,老人的亲切、热情与好客,以及对作者的吸引。 C.作者是一个来自外地的观光客,无意中擅入一个与自己无干无涉,并隔阂得足以牵引好奇心的地方。3、宛若 D.作者认为人的新奇感不会持久,相反,由熟悉产生的倦怠感最终会令人逃离原有的秩序和规律。3、令人只想逃离 E.本文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陌生转化为熟悉、新奇感逐渐泯灭的丝丝担忧。 F.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重点描写在黄昏时分独自一人游马来友族村和华人新村的景象。 12.请联系全文,赏析第9段文字。 我看见我心里的玫瑰一点一点地蒙上尘埃 赏析角度:关键词的品味、结构、表现技巧(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语言 、 主旨(思想感情)等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 ① 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是宋代大画家,尤其擅长画竹,苏轼曾多次为其所画之竹题赞;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