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南海陆棚海域的第二斜压模态内孤立波
北南海陸棚海域的第二斜壓模態內孤立波
楊穎堅
海軍軍官學校海洋科學系
方盈智、唐存勇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摘要
根據近年來的現場調查與文獻報告指出,北南海東沙島附近海域是內孤立波
(Internal Solitary Wave)盛行的區域(Fett and Rabe, 1977; Ebbesmeyer et al., 1991;
Ramp et al., 2004; Yang et al., 2004) 。在東沙島附近之陸棚海域所看到的內孤立波之
來源可分為兩類;一是正壓潮通過呂宋海峽後引發內波並往西傳遞的trans-basin
wave ,一是在陸棚邊緣附近所形成的內波立波(Ramp et al., 2004) 。而在此海域所盛
行的內孤立子是以第一斜壓模態下沉型(first baroclinic mode depression wave)為主,
但偶有第二斜壓模(second baroclinic mode)內孤立波發生(Yang et al., 2004) 。東沙島
附近海域的第二斜壓模態內孤立子非常特殊,因為難以在自然界中觀測到它的存
在。一般認為,其發生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當正壓潮通過已海底山後,在山後會
引發第二斜壓模波動(Konyaev et al., 1995) ;二是第一斜壓態模下沉型內孤立子通過
海底山後亦會引發第二斜壓模波動(Vlasenko and Hutter, 2001) 。然而,這兩種成因並
不能適用於東沙島附近海域,故其成因可能與當地的特殊水文變化有關,但必須更
進一步的研究(Yang et al., 2004) 。
分析佈放於東沙島附近海域陸棚邊緣處的海流、海溫時間序列資料發現此第二
斜壓模態內孤立波盛行於此海域,尤其是在小潮期間,其發生頻率與全日潮有關。
而此第二斜壓模態內孤立波通常是伴隨在第一斜壓模態下沉型內孤立波出現後約10
數小時通過,如圖一所示。此現象可能是內孤立波在陸棚邊緣海域形成後,因各模
態的傳遞速度有所不一,以致較慢的第二斜壓模態內孤立波會較晚出現,如圖二所
示。
此海域的第二斜壓模態內孤立波之波形可分為兩種型態,分別是凸出型
(convex ,如圖三)與凹陷型 (concave ,如圖四) ,其中又以凸出型佔大宗,此波型也
有在其他海域的觀測紀錄;而凹陷型則是世界上首次觀測紀錄。從理論分析得知第
二斜壓模態內孤立波的存在,主要是與水文的垂直結構近似三層流體有關,而其振
幅則與相鄰兩層的密度差異有關。凸出型波動的特徵是中間層較薄、中間層流向與
波動傳遞方向相同、上下層流向與波動傳遞方向相反,如圖五所示。而凹陷型波動
的特徵則是與凸出型完全相反,中間層較厚、中間層流向與波動傳遞方向相反、上
下層流向與波動傳遞方向相同,如圖六所示。
東沙島附近海域之凹陷型第二斜壓模態內孤立波現象,是世界上的首次觀測紀
錄,進一步的深入探討與研究,正在進行中。
參考文獻
Ebbesmeyer, C. C., C. A. Coomes, R. C. Hamilton, K. A. Kurrus, T. C. Sullivan, B. L.
Salem, R. D. Romea, and R. J. Bauer, 1991: New observations on internal waves
(solit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using an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Marine Technology Society 91 Proceedings , New Orleans, 165-175.
Fett, R., and K. Rabe, 1977: Satellite observation on internal wave refra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Geophys. Res. Lett., 4, 189-191.
Konyaev, K. V., K. 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