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注浆技术总结 - 隧道及地下工程科技信息平台.pdf

超前注浆技术总结 - 隧道及地下工程科技信息平台.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前注浆技术总结 - 隧道及地下工程科技信息平台

中铁隧道集团技术中心 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中梁山隧道出口 超前注浆技术总结 (施工里程:K26+522~+472) 编制: 审核: 中铁隧道集团技术中心注浆公司 二零一一年七月 目 录 1 工程概况 3 1.1工程地质 3 1.2水文地质 3 2 注浆工作重难点分析 4 2.1注浆工作重点 4 2.2注浆工作难点 5 3 注浆施工方案 6 3.1编制依据 6 3.2全断面超前注浆堵水方案 7 3.3注浆参数 7 3.4注浆材料 8 3.5钻孔注浆施工顺序 10 3.6注浆施工工艺流程 11 3.7注浆结束标准 11 3.8注浆效果检查及评定 12 3.9主要钻孔注浆设备配置 12 4 注浆施工情况 13 4.1注浆施工遇到的难题 13 4.2现场采取的应对措施 14 4.3注浆效果分析 15 4.4开挖情况分析 17 4.5注浆施工工效分析 18 5总结 18 1 工程概况 中梁山隧道是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沙坪坝~大学城段)双碑北站~赖家桥站 区间的一部分,两侧与高架桥线路连接,隧道右线起点里程为K23+808.000,隧道右 线终点里程为 K28+137.000,全长 4.329km。隧道位于沙坪坝区,横穿中梁山脉,整 体呈东西走向,进洞口在双碑远祖桥小学附近,出洞口在陈家桥镇西永陈家湾一带。 1.1 工程地质 中梁山隧道属于中部构造低山区,隧址属构造剥蚀丘陵、溶蚀低山区,隧道走向 262°,与地质构造线基本呈正交,隧道穿过观音峡背斜轴部,为深埋隧道,围岩主 要为Ⅲ~Ⅴ级,洞身基本位于构造溶蚀低山地区, 山之两侧为陡峭砂岩,中部为地形较平的岩溶槽谷,海拔高程一般在450~500m。 中梁山隧道段沿线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崩坡积土、粉质粘土、粘土;以及侏罗 系的下沙溪庙组、新田沟组、自流井组、珍珠冲组和三叠系的须家河组、雷口坡组、 嘉陵江组地层,根据区域资料推测隧道开挖在背斜轴部还可能出现飞仙关地层。隧址 区的岩层以碳酸盐岩为主,约占岩层的60%左右;泥质岩和砂岩为次,约占隧道所遇 岩层的40%左右。中梁山隧道位于川东南孤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构造 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隧道穿越穹观音峡背斜。中梁山背斜轴在走向上是 波状起伏的,轴部平缓宽广,轴部宽度大约200m。中梁山背斜地层产状西翼陡东翼缓, 甚至在西翼的自流井组、珍珠冲组内部分出现倒转现象。 1.2 水文地质 中梁山隧道沿线地面约70%基岩出露,30%为红粘土覆盖区,覆盖层厚度小,含水 微弱。碳酸盐岩分布于隧道中部槽谷区,砂、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分布于东西两边 的低山区。地层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岩溶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从地质调查的 结果可知,新田沟、自流井组地层地下水贫乏;珍珠冲组、须家河组地层内有一定量 地下水;碳酸岩盐类岩石包括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地层含有丰富的地下水;根据区域 资料飞仙关组地层灰岩、泥灰岩内岩溶发育,富含岩溶水。 根据调查东槽谷一侧的浅部地下水由于井口渝怀铁路隧道的疏干作用而基本无 地下水,而西槽谷一侧含有丰富的浅部岩溶地下水;东、西槽谷区地下水系各自独立, 基本没有水力联系,西槽谷区内部亦存在互不相连的地下水体;从深部岩溶和浅部岩 溶的联系来看,东侧槽谷的浅层岩溶水与深部岩溶水联系更紧密一些。 中梁山隧道位于岩溶地下水动力垂直分带的深部循环带上,施工开挖时很可能遇 到管道型岩溶水突出,其特点是流量大、压力高,时有流沙,对施工危害大。同时易 造成顶部岩溶槽谷现在的井、泉漏失及相应处小范围岩溶塌陷,影响其附近居民生活。 施工过程中实际揭示的隧道涌水情况如图1所示。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