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藏族之处 就有牦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藏族之处 就有牦牛   野牦牛头骨化石,出土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   州玛曲县境内的黄河古河床,距今约45000年   地?c就坏掉了。幸好受困点附近有一间房子,大家轮流在里面取暖。吃的也没了,但车上的抗灾物资是给牛羊吃的草料,无法煮食,大家饥肠辘辘。嘉黎县连夜组织救援工作,动员家家户户烙饼送往受困点。救援队的汽车开到被困点附近,开不动了,就让一群牦牛趟开一条雪路,后边的牦牛背着饼,到达车队受困的地方。“我们几近绝望时,看到雪际出现一片黑点,知道县里的救兵到了。 ”吴雨初回忆说,当被困的人们捧着饼子,看着在雪地上喘着粗气的牦牛,很多人都哭了,都说是牦牛救了大家的命。   十世班禅说过,?杳挥嘘笈>兔挥胁刈濡椋?藏族有民谚,?璺彩怯胁刈宓牡胤骄陀嘘笈&椤N鞑仃笈2┪锕莨莩の庥瓿醭锇斓年笈N幕?展,让人认识了牦牛。   救命牦牛   1976年,吴雨初来到藏北,工作了12年,后来调到北京工作。 2011年,他主动申请辞去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的“高位”,回西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 2016年岁末,西藏牦牛博物馆带着 500余件展品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了“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   牦牛曾救过吴馆长一命。   以牦牛为元素的摄影及绘画作品   那是1977年,吴雨初和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在从那曲到嘉黎的阿伊拉山口遇到了暴风雪,当时 30多辆运输车全都困在了山上,只能用携带的老式电报机向外界发送求救信息。嘉黎县里,左等右等也等不来车队。打电话到那曲询问,才知道车队早已出发,就知道一定是路上遇上了暴雪封路。   此时车队人员已经被困 5 天4 夜了,积雪 4 米多高。那曲地区很快出动了一辆铲雪车,可是车还没到受困   牦牛有名字,牦牛是家人   茫茫藏北草原,一头驮载着食盐的牦牛永远地倒下了,再没能跟上远去的驮盐队伍。盐粒洒落一地,它的头却始终朝着前进的方向。这一场景鲜活地诠释了牦牛的尽命精神。这张照片是吴雨初馆长拍摄的,我一进展览大厅就被它吸引了。   走进前言展厅,正面有很多装饰精美的牦牛头骨,展厅两侧呈半圆状环绕了两面牦牛头骨墙。隔着铁丝网,依稀能看到牦牛头骨上有一些类似数字编号的标记,我问讲解员:“这是用来记录排放顺序的编号吗?”讲解员告诉我,牦牛出生后,主人会给它起名字,像家庭成员一样,是有名有姓的,因为展馆空间关系,没有一一放名字的说明牌,而是以编号来记录,通过编号可以查到原始记录,原始记录上不仅有牦牛的名字,还有它的主人的名字,生活的环境、地域、海拔等信息。   金丝野牦牛,全世界只有 200多头   展厅中,两个硕大的展示罩便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一个是野牦牛头骨化石,是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的黄河古河床出土的,距今已有 45000年了。另一个是金丝野牦牛头,这就更稀罕了,全世界现在只有200多头。   金丝野牦牛也叫金色野牦牛,全身为金色或金黄色,仅生长于西藏阿里地区。虽群居生活,但不与其他色系的野牦牛集群生活、繁殖。1987年7月,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金色野牦牛。由于金丝野牦牛主要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无人区内,被当地群众视为“神牛”。截至2013年,世界范围内金丝野牦牛存量仅为200多头。   在筹建西藏牦牛博物馆前,吴馆长为了调查金丝野牦牛,来到阿里地区日土县,当地乡长说:“我干了 6年乡长,金丝野牦牛也才见过两次,一次才一头。”   那天,天不亮吴馆长和其他人员就启程了,大约三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了野牦牛山。向导将车停在海拔 5500米的山口,他曾在此地放牧,遇到过金丝野牦牛。正在大家忐忑的时候,“我们真的看到了金丝野牦牛!我的心跳得厉害,大气不敢出。 ”吴雨初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画面:在早晨的阳光下,那些金色的宝贝,被映得金光闪闪,它们缓缓地踱步,显示出金丝野牦牛的贵族气派。“我们细数了一下,一共有 21头。”向导小时候就在这一带生活,他说一次看到这么多金丝野牦牛,算得上是奇迹了。   牦牛成就了藏族   “相伴牦牛”展厅还原了藏族人民和牦牛的相伴相随。有一个场景还原的是牦牛驮盐。驮盐在历史上可以说关乎藏族的生存延续。大约一千多年以来,藏北男人每年都要赶着牦牛去盐湖驮盐,一般行程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西藏的牧人粮食很少,盐驮回来后再进行粮食交易。在西藏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个男人一生参加九次驮盐,就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还有一个还原牦牛放生仪式的场景。放生的牦牛耳朵上会有毛线的标记,表明这牛不能杀了,它是自由的。虽然放生的牦牛不会被屠宰,但由于已经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仍由主人负责饲养。主人一般会挑选自己喜欢的,对家里贡献大的牦牛来放生。   紧挨着放生场景的是一个用牦牛皮做的帐篷,里面复原了藏民的生活环境。看起来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