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教不好教”看教材选文标准兼及其他.docVIP

从“好教不好教”看教材选文标准兼及其他.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好教不好教”看教材选文标准兼及其他

从“好教不好教”看教材选文标准兼及其他编者解读、记者专访、网友激辩、专家发言……喧嚣一时的北京版教材“换血”事件已渐淡去,编的大概编完,用的还是要用。正因这套教材还只试用,可能有些结论所下为时尚早。在我看来,整件事最值一说的,是教材编者所持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 一 谈到语文教科书编写,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不可不重温。课文作为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主干,决定着课本的面貌和质量,叶老首先关注的就是选文,他说:“我尝谓选文必不宜如我苏人所谓拾在篮里就是菜,选文之际,眼光宜有异于随便浏览,必反复吟诵,潜心领会,文质兼顾,毫不含糊。其拟以人选者,应为心焉好之,确认堪的示学生之文篇。苟编者并不好之,其何能令教师好之而乐教之,学生好之而乐诵之?”“欲一册之中无篇不精,咸为学生营养之资也”。 本段话中叶老提出选文方法,“有异于随便浏览”“反复吟诵,潜心领会”;选文标准,“文质兼顾”“堪的示学生之文篇”;选文效果,“教师好之而乐教之”“学生好之而乐诵之”,可以说,此三者若皆用心达成,编出教材何尝不“无篇不精”?那么本次北京版教材“换血”中编者是依照什么样的选文标准呢?请看其对鲁迅作品遴选的说明: 编写小组特地对鲁迅的几篇文章做了调研,进入中学课堂听课,看到底好教不好教。根据学生的领悟和接受程度,最后放弃了《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名篇,而是新选了名气相对较弱的《铸剑》。 (《青年周末》) 很明显,从这些话可以看出选编者选文标准就是“好教不好教”――令人意外!叶老标准有“乐教”之说,这关系教学态度,而“好教”,怕只关乎教学难度,尽拣容易的来,两者实不在一个层面。什么是“好教”,什么是“不好教”?标准如何定,两者界限在哪里,由谁确诊这篇文章得了“不好教”的毛病,全凭主观?再看另一句,“根据学生的领悟和接受程度”,像句笑话,取法乎上,方得乎其中,今天教师愿教好教的,学生愿学好学的,“此种迁就主义,不知埋没冤屈了几许英才”(钱穆语)。 以“好教不好教”作为教材的选文标准,是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轻蔑,我宁愿相信这只是编者潦草的一家之言,得找个说辞吧――借着学生主体的名义。倘若确是对语文教学一片乱象痛心疾首后发于肺腑的大彻大悟,那我只能再次重复宾四先生的论断: 今日中国中小学本国文字文学之课程,皆乌龟也。 (《从整个国家教育之革新来谈中等教育》) 二 文化批评家王晓渔先生在近撰的《两本大学不宜的中学教材》中讲了件事,很有意思,说他“下学期要开两门课,一门中国通史,一门西方文化史。这两门课都漫无边际,因此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于是往前追溯,有了发现。 在选择中国通史教材时王先生从书架上找到一本《国学概论》,顺手抽出一翻,原来民国年间中学都有“国学概论”一课,钱穆为授课之用撰写了此书,先后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和江苏省立苏州中学讲授过。1956年该书再版时,钱穆感慨书成30年来,“中学程度,普遍低落”。晓渔先生以为,“这本书给大学生看已经有些为难,只能放弃”。西方文化史方面,王先生找到的是陈衡哲著《西洋史》,孰料这也是当年的中学教材,系王云五嘱托陈撰写。王先生一路翻下,“一方面为其中饱满的知识量而欣喜,一方面又有些担心学生消化不良”。他肯定这本书现在的中学生是无力阅读了。读到这里,不禁疑窦丛生:当年的中学生怎么就“有力阅读”? 读《过去的中学》(长江文艺2006年4月版),书中多则情深一往的回忆文字透露出不少旧时语文课堂的信息,最显著的一条就是让彼时学生终身难忘的国文教材,大多是教师自己编定的。如: 茅盾的老师杨笏斋(湖州中学):“杨老师他教我们古诗十九首,《日出东南隅》,左太冲咏史和白居易的《慈乌夜啼》、《道州民》、《有木》八章。”(P33) 钟子岩的老师夏?尊(春晖中学):“课文所选入的全部是语体文,而先生认为中学生也应养成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也选印了一些文言教材,如庄子《逍遥游》、墨子的《兼爱》、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陶渊明的田园诗……末了,他总要结合课文,把世界思想家的思想、学说,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复返自然说和《民约论》、莫尔的乌托邦思想、尼采的超人哲学、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以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等等,言简意赅地介绍给我们。文学方面,他常提及的是托尔斯泰的《安娜”(P135) 南开的孟志荪老师更是此间翘楚,学生朱永福在《激情孟夫子》中写道:“国文课,从初一到高三,全是学校自编的,孟老师是主编者之一。对比当时的其他国文教材及以后屡经改变的语文教材,依小子愚见,是最好的一套语文教材。” 怎么看怎么觉着这些老先生什么都考虑了,就是没考虑“学生的领悟和接受程度”,这大概就是学生“有力阅读”的根本原因。 当时鲁迅作品亦已进入课堂,于光远先生讲道: 此外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