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及重塑-法院系统内部审判管理机制探究.doc

反思及重塑-法院系统内部审判管理机制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反思及重塑-法院系统内部审判管理机制探究

反思及重塑:法院系统内部审判管理机制探究摘 要:传统审判管理模式侧重于院庭长对个案的把关,使监督制约很容易扭曲为对独立审判的干预,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审判制度与法院内部行政管理体制的交溶。审判管理权是带有司法特性的准行政权,审判管理权与审判权应当是服务与被服务、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故审判管理改革的关键应当是将审判管理职能与审判职能逐步分离,使审判管理回归本位,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从制度上保障审判活动的规范运作和审判权的正常行使。 ?关键词:反思;审判管理机制;法院 ??中图分类号:DF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4.10?? 司法的过程永远都不可能如马克斯,一边是输入案件事实和法律条文的入口,一边是输出司法判决的出口,机械运行,不逾雷池半步。而是充满着各种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的干扰。只要有审判活动,不管是法官对法律推理三阶段中的大前提――法律规范的理解,还是对小前提――案件事实的归纳,都离不开法官的自行解释和判断,都不可避免地要介入法官自身的价值判断。因而,法律适用的过程就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1]。那么,在授予法官裁量权的同时,必然需要构建一个能够约束和控制法官自由裁量权,保证其谨慎、公正裁判的有效机制。设置审判管理制度的重要目的,正是在于制约法官裁判权的滥用和不当行使。在现代司法制度和法治本土资源的交锋与碰撞之下,我国的审判管理制度历经数次变迁,与之相伴的种种争议亦未曾停息。那么,审判管理制度究竟该何去何从,亟需我们对其进行彻底地梳理、深层地思考和系统地重塑。? 一、历程回顾:审判管理制度的模式演变 我国的审判管理制度形成于人民法院建设初期,并沿袭至今。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其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ZW(]本文对于审判管理模式历程演进的考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作的问题分析、对策建议,均以重庆市法院系统的审判管理工作情况为主要研究样本。[ZW)]? (一)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高度收权的审判管理模式? 在2000年以前,几乎所有案件的裁判结果都必须经过院庭长审批签发才能予以公布。院庭长在签发裁判文书时,不仅可以对文字表述进行修改,还可以对裁判文书中的事实认定、证据分析、法律适用、裁判结果等各方面进行审查,并有权对其认为错误或不当之处直接进行修改,甚至删除、增添内容;或者将其退给文书制作人,令其修改,其实质是对裁判内容的变更[2]。而且,对审判过程的管理也由院庭长通过行政命令来完成。在这种模式中,审判管理行为侵入审判活动的领域,使司法裁判活动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院庭长成为事实上的一级“审判组织”,对案件具有最终决定权,严重分解了法官的审判权。? (二)第二阶段(2000年-2004年):高度放权的审判管理模式? 2000年左右,全国各地法院相继开始开展审判长选任和合议庭职责改革,并最终得到最高人民法院“一五改革纲要” 及《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的进一步确认,审判管理权限和方式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大部分案件的裁判权和裁判文书签发权交由合议庭和审判长独立行使,只有很少部分案件须由院庭长把关。从笔者所在的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及辖区基层法院的情况来看,以刑事案件为例,除拟判处死刑、缓刑的案件或其他经审委会讨论的案件以外,其余一审案件均由审判组织[ZW(] 除非特别说明,本文所称审判组织仅指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ZW)]自主决定,所形成的裁判文书由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自行签发;二审案件则无论案件属于何种类型,除发回重审以外,均由合议庭决定,由审判长签发。而且,院庭长把关的方式也由有权直接改变裁判结论转变为只能提出并不具有强制力的指导意见和建议。由此,高度放权的审判管理模式得以确立。从2000年开始至2004年左右,各法院大都采取了该模式,审判组织的审判职权得到空前强化,同时院庭长的审判管理权被边缘化。伴随着“还权于合议庭”的改革,审判管理方式的的另一显著变化是,立案庭被赋予了立案、分案、案件排期、审前准备、审限管理等职能,既从事审判业务,又负有对案件流程监督管理的职责,形成所谓的“大立案”模式。但由于其把业务职能和监督职能合二为一,致使审判管理权难以有效行使[3]。 ? (三)第三阶段(2004年以后):约束型放权的审判管理模式? 2004年以后,各法院乃至各业务庭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裁判权运行方式作出了一定的调整,高度放权模式下制定的相关规定在实务中大多被废止或发生异变,院庭长的审判管理权又开始在放权基础上向收权回归。以重庆一中院为例,该院于2006年出台了《二审案件改判、发回重审规则(试行)》,对二审案件的审判管理权限进行了重大调整:拟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案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