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二首赏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辛弃疾词二首赏析

辛弃疾词二首赏析在介绍辛弃疾下面两首词作前,先从词这种诗歌样式在艺术风格上发展变化的角度,简括地介绍一下有关宋词豪放派中苏轼、辛弃疾两位巨擘的异同,供读者阅读和评析两词时的参考。 前贤论述宋代词人,大都按照他们词作的风格区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派。虽然这种两分法只是粗线条的,但在没有更科学、更精确的区分法前,两分法依然可以做为我们研究宋词的一种依据。 总的来说,词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断传承着初期――唐五代词作广泛一致的风格,及至宋代,又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等等背景的影响,婉约词风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只是到了北宋苏轼的笔下,豪放风格的典型词作才正式出现,所以后来的许多词论者,不仅认为苏氏是开创豪放词风的鼻祖,而且一直将他的词作笼统地归为豪放一派。其实检点苏氏的全部词作,如《念奴娇(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而用旷达、旷放之类词语来形容也许更为贴近。准此,我们必须以辩证的眼光来作具体分析和评判:在词的发展史上,苏氏的一些典范作品确实开创了豪放一派,从这一角度来说,将其词作归入豪放派也无不可;但我们还应遵循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的方法,绝不能因此形而上学地以为苏氏的词作全部或相当一部分属于豪放风格,否则就只能是不符事实的臆想、臆断了。 苏轼之后末代豪放派最重要的巨匠自非辛弃疾莫属。辛氏的词风受到苏词的影响,这点没有什么异议。同苏氏一样,真正豪放的词作在辛氏词集中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并不特别大,不过却大大超过苏词。不仅如此,由于时代和个性有异所带来的影响,具体分析,比较苏、辛两人豪放词作的内容和形式,还是有很多区别的――自风格言之,苏旷放,辛豪强;苏清刚,辛雄浑;苏一气流走,辛沉郁顿挫;苏属于高人逸士,辛则是人中龙虎……自内容言之,苏词相对于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固然不妨说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与辛词同日而语。再就两家所写婉约风格词作来看,与苏氏同时代的胡寅就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酒边词序》),晁无咎更直言苏词“短于情”(见王若虚《滹南诗话》);而和辛氏同为南宋豪放派词人的刘克庄则以为辛词的“?丽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后村诗话》),清人邹?谟更赞誉道:“稼轩词中调、短令亦间作妩媚语,观其得意处,真有压倒古人之意。”(《远志斋词衷》)至于辛氏那些介乎豪放、婉约之间的词章,人们在阅读之时,也总会感到字里行间常常蕴涵着一种气魄雄大、意境沉郁的力量,与苏氏同类词作颇异其趣。 水龙吟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英雄泪? 【赏析】 这是辛弃疾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受到宋词研究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激赏。辛词研究泰斗邓广铭先生在其增订三版的《稼轩词编年笺注》中,修订了以前的看法,将此词的作年由辛氏首次通判建康时(宋孝宗乾道四年或五年,公元1168或1169年)改为第二次复任建康通判时(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理由是该词“充满牢骚愤激之气,且有树犹如此之语,疑非首次官建康时作。盖南归之初,自身之前途功业如何,尚难测度;嗣后乃仍复沉滞下僚,满腹经纶,迄无所用,迨重至建康,登高眺远,胸中积郁乃不能不一吐为快矣。”言之颇为有理,下文即据此展开对全词的剖析。上片即景起兴,因景生情,具体地说,也就是当作者登上赏心亭后,其所见所闻的种种客观景物,勾起了他内心蓄之已久的复杂感情――忧愁,悲愤,苦闷,以至无可奈何等等。起首二句,先总写眼前所见无际的秋色和不断东流的江水。秋天的景物往往呈肃杀之气,因而也往往容易使骚人迁客产生悲凉的情绪,从宋玉《九辩》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抒发这类感情的作品可谓指不胜屈,此词也不例外。“遥岑”三句,接写远山。“遥岑远目”采用倒装句法,是词律平仄的需要;“远目”二字,其直接宾语固然是“遥岑”,又何尝不是为了勾连首二句从而起到衔接上下文的作用。“献愁”两句,接着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远方的群山比喻为满面愁恨,或梳着螺壳般的发髻(指圆顶山),或在头上插着玉簪(指尖顶山)的诸多女子。作者不先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之情,而是借对自然景物的白描和形象化的摹写来加以暗示,其目的即在为下文逐步揭示这种感情埋下伏笔,做好铺垫。“落日”两句,再写黄昏时分在楼头的所见所闻。“落日”、“断鸿”,所用字、词皆带有浓重的悲凉色彩,虽属写实,其手法和作用则并与上文所析相同。“江南”一句中的“子”字叶韵,故用句号点断属上,其实这句不仅是歇拍四句的主语,也是全词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