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家中国名字”等.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国文学家中国名字”等

“外国文学家中国名字”等外国文学家的中国名字 一些外国文人学者由于深深地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吸引,潜心钻研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有自己的中国名字。 这里为同学们介绍两位有中国名字的外国文学家。 李约瑟,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他原名叫约瑟夫.尼达姆,由于十分赞赏中国古代道家创始人李耳对科学文化的贡献,所以取其姓――李,给自己改名为“李约瑟”。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1924年在中国访问期间,适逢他64岁生日。梁启超在向泰戈尔贺寿时,谈起了泰戈尔的名字。 梁启超说,泰戈尔的全名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有太阳和雷的含意,可引申为“如日之升”、“如雷之震”,译成中文意思就是“震旦”,而古印度称中国为震旦,中国人称印度为天竺。 讲到这里,梁启超加重语气说:“今天我们所敬爱的天竺诗人在他所爱的震旦过他64岁生日,我用极诚恳、极喜悦的心情,将两个国名连起来,赠给他一个新名字竺震旦。”泰戈尔非常喜欢他这个寓意深刻的中国名字“竺震旦”,并常常使用它,他认为这是中印友谊在他生命中的体现。 (王彤供稿) “蛛丝”怎能配“马迹”? 成语“蛛丝马迹”通常用来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蛛丝”确实很细微不易被发现,但马是体型很大的动物,它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应该是很明显的,那么“马迹”又怎么能和“蛛丝”并列起来呢? 原来,这里的“马”指的是一种叫做“灶马”的小虫子。 灶马爬过的地方留下很多不太明显的痕迹,就是所谓“马迹”。 唐代 《酉阳杂俎.虫篇》 记载:“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 中说:“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那么,既然是厨房里的虫子,为什么不清除呢?原来,古时人们把灶马当作灶王爷的坐骑,因此认为灶台上有灶马是丰衣足食的吉兆。 (东日供稿) 唐伯虎巧答农夫对 唐伯虎位居“明代四大才子”之首,因此,常有人以难住他为荣。 一日,唐伯虎到郊外散步,走上一座窄桥,迎面一农夫挑着一担河泥也上了桥。 唐伯虎正要让路,农夫认出了他,于是说:“解元公 (唐伯虎曾中解元) 慢走,我这里有个上联,如果你对得出下联,我就让你先过去。”随即指了指那担泥说出了上联―― 一担重泥拦子路; 这个上联字面的意思是“一担很沉的泥拦住了你的去路”,其实里面嵌入了两个人名 :“重泥”谐音“仲尼”,即孔子;子路,是孔子的学生。 因此,上联的言外之意是“老师难住了学生”。 唐伯虎正思考着,忽然看到河岸两边有一些纤夫正有说有笑地往回走,于是,以此为内容吟出了下联―― 两岸纤夫笑颜回。 下联中,同样嵌入了两个人名:在当地,”纤夫”与春秋时鲁国人“庆父”同音;而颜回则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下联的言外之意是“庆父在嘲笑颜回”,对得十分巧妙。 唐伯虎过桥没多久,又一位在水塘边车水的农夫认出了他,同样也要让他对对子。 农夫的上联是――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这次,唐伯虎没有停顿,马上摇着手中的折扇说出了下联―― 风扇扇风,风处扇,扇动风生。 上下联对仗工整,简单直白,分别写出了两件事物各自的特点。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有多急? 古时候的文件传送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 如果遇到注明“马上飞递”的公文,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有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甚至600里,最快达到800里。“八百里加急”专门用于边关告急等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相当于现在的特快专递。 按唐代的规定,快马能日行180里左右,再快些的要求日行300里,比较快的马可能跑得更多一些。 在实际的传递过程中,驿卒们快马加鞭,以最快速度前进,而单靠一匹马是跑不到目的地的,要到下一个驿站换人换马,连续传递下去。 而“八百里加急”则以八百里为一站,这中间不换人也不换马,消息送到目的地后,马往往会累死,而送信人本身若体质差一些的话,也会因劳累过度而亡。 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六日内唐玄宗就得到了这一消息,可见消息传递速度达每天五百里。 唐代的一尺合现在的0.303米,一里合现在的454.2米。 五百里约合现在的227千米,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