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理论及老庄哲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谱》理论及老庄哲学

《书谱》理论及老庄哲学我国古代书法理论是历代书法名家在长期书艺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书艺的瑰宝。唐孙过庭的《书谱》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影响很大,堪称我国书史上的“经典”著作。《书谱》兼收并蓄,集中体现了初唐时期书法艺术创作和理论探讨的自由与繁荣,预示着一个更高的盛唐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书谱》无疑是中国古代书论中最瑰丽的篇章。 在先秦哲学流派中,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和守己无为的人生哲学,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民族传统艺术,特别是文人绘画和书法艺术中打上了鲜明的印记。 《书谱》中提出了“质以代兴,妍因俗易”的美学主张,并把这一主张提高到哲学的高度予以阐述,作者还从发生学观点否定了“今不逮古”的说法,这便是由“物理常然”所生发出来的“同自然之妙有”与“翰不虚动,下笔有由”的命题。这与老庄哲学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是一致的。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抒情主张,如“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迹显心通”、“言忘意得”、“随其性欲”等,处处闪耀着老庄哲学的思想光辉。并且孙过庭和老庄均感受到了“书不言尽,言不尽意”的遗憾。孙过庭在“兼善”、“博涉”、“编列众工,错综群妙”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下笔无滞”、“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庄子》中以对“游”的阐发的特殊形式呈现出来的豁然贯通的自由境界。 一、兴随天然,趣得大观 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书法家笔下的点画,或粗或细,或枯或润,有点有面,有藏有露,八面出锋,随心所欲,变化万千。人们常用多种细长圆柱形的事物如蛇、蚓、凤、鸾、龙、枯枝等表现书法之美。用“笔走龙蛇”、“龙蛇飞动”等形容书法的雄健灵活;用“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的酣畅舒展;用“凤翥鸾回”形容笔势飞舞多姿;用“鸾翔凤翥”形容笔势生动神妙;用“鸾飘凤泊”形容书法笔势的秀丽等等。董其昌对苏轼“天真烂漫是吾师”一语极为推崇,自谓作字不宜太工,只求一种自然闲适之趣。 《书谱》中也不乏描写书法自然美的句子: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用自然界的各种景物来比喻钟、张、二王书法之妙,正如人们以“龙飞凤舞”、“铁画银钩”来描绘绝妙的书法一样。“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似乎有些神秘莫测,但紧接着说“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不仅说明了艺术形象与书家创作的特点和妙处,还把运笔在书法技巧中的重要地位也显露无遗。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酷爱自然美。老子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人性的本来面目是美的最高境界。《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古人把自然朴素看作一种理想的不可比拟的美。这种美的自然属性能够对人的生理产生有益影响;它的象征意义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孙过庭从自己主观的眼光和心情中,赋予景和物以特殊的生命和性格,并寄予深刻的寓意,来表达人的某种情趣,从中获得美的感受,这便是老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在书法艺术领域的生动体现。 二、道集中虚,神游乐地 《书谱》中有这样一句话:“尝有好学,就吾求习,吾乃初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孙过庭在讲到五乖五合时,其中第一合便是神怡务闲。他又说:“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可见精神状态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之大。 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追求艺术境界的“空灵”与“静穆”,就是道家意识的表现。为了实现这种审美理想,道家还强调在创作之前,就要将艺术家的心理调节为“虚”与“静”的情态。保持心灵虚静,就能了解万物运行的规律;只有内心凝静,才能产生超人的技艺,发挥创造境界的功能。正如老子所说:“静胜燥,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百计经营,天下最富有诱惑的是利禄;外物纷纭,世人最珍视的是名誉。在道家看来,财货的贪图,名位的争逐,不仅是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而且会给艺术家带来心理上的忧惧和怅惘。怎样通过精神上的自我调节来稀释这种痛苦?庄子在两则寓言里提供了灵丹妙药: 一则出自《达生》篇:“有位名叫庆的木工刨削木头做?(一种乐器),?做成了,看见的人都认为是鬼斧神工。鲁侯见了问他:您用什么技巧做成的?庆回答说:我是个木匠,哪里有什么技巧!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提出的。我要做?的时候,不敢耗费精神,一定要斋戒静心,斋戒三天,不敢怀着邀功请赏的心态;斋戒五天,不敢设想礼仪、赞誉、灵巧、笨拙这些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