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 我们一起遗忘时光.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午后 我们一起遗忘时光

午后 我们一起遗忘时光摘要:德彪西的世界的确充满了象征色彩。德彪西的前奏是清静的, 也是官能的。德彪西的音乐,终其一生都在提炼没有罪恶的感官美。听德彪西的音乐,即使你是个乐盲,你也定能从中体味到音乐的美妙。 关键词:德彪西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61-02 几年前看过一部老电影,片名忘了,讲的是一个女孩童年的经历。电影很一般,我坚持把它看下来后,终于得到了奖赏。那便是影片结尾时的一首钢琴曲,极其动人。我不知道那是谁的音乐,也无从找起。后来由于喜欢上德彪西,便常买一些他的CD来听。在听一张《月光》CD时,意外地听到了这首曲子。只是在电影里是纯钢琴曲,而它的原曲,是管弦乐作品,也有个完美的名字――《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克洛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是欧洲音乐历史转折关头的重要人物,他所代表的风格成为连接传统和未来的纽带。还在巴黎音乐院学习期间,德彪西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具有敏锐、新颖的音响感觉,厌烦传统和声的繁琐规则。他虽于1889年获得官方颁发的“罗马大奖”,但依旧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个性。1885年赴意大利深造。1887年返回巴黎后,常和印象派画家和象征派诗人交往,创作逐步呈现出个人的独特风貌。这是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德彪西独特的个人风格成熟于九十年代,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擅长用色彩斑斓的和声、细腻透明的配器、变换丰富的织体,描绘自然景物或风土人情,强调主观感受和直觉印象,音乐往往具有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气氛。正是由于这些与印象派绘画风格相似的特征,德彪西的音乐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的世界的确充满了象征色彩。在古典音乐大师里,他极具代表性,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一首《牧神午后前奏曲》,后来也被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这首乐曲是受他的朋友著名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著名诗篇《牧神的午后》启发而写成的。 斯特芳(1842-1898)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生于巴黎一个官员家庭。诗人很小的时候,母亲、父亲和姐姐相继离开人世,诗人成了一个孤儿,只是在外祖母的怀中得到一些关怀。中学时代,诗人迷上了诗歌。1862年,诗人开始发表诗歌,同年去英国进修英语。次年诗人回到法国。1866年,诗人的诗歌开始受到诗坛的关注。1876年,诗人的《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此后,诗人在家中举办的诗歌沙龙成为当时法国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龙,一些著名的诗人、音乐家、画家都是他家的常客,如魏尔伦、兰波、德彪西、罗丹夫妇等等。因为沙龙在星期二举行,被称为“马拉美的星期二”。1896年,诗人被选为“诗人之王”,成为法国诗坛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 着有《诗与散文》、诗集《徜徉集》等。长诗《希罗狄亚德)(1875)、《牧神的午后》 (1876)是他著名的代表作。这首《牧神的午后》正体现了马拉美诗歌的象征特点:没有具体的情节和完整的形象,只是陶醉在超然于物外的感觉世界里,意在唤起内心的某种情感。在这里传统的诗歌表现形式被抛弃,代之以含蓄、微妙、带有不确定性的朦胧意象,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充满了幽晦和神秘,将世态的坎坷、变故变成了语言的柔韧飘逸的舞姿,将心灵的甘苦演变成天籁般的音韵意趣。象征主义所要表现的是一种联想或是气氛,他所要追求的又是一种交响性,神秘性,拥有暗示意味的东西。这样的作品呼唤反叛者。而德彪西几乎是天生的传统反叛者,他早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时,就几乎因为离经叛道而遭退学,当时校方质问他遵循什么艺术法则,德彪西的回答很干脆:“我的乐趣就是我的法则。”他的乐趣就在于不受任何艺术规则的限制随心所欲地自由创作。因此德彪西的这首作品充满了令人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许多人困惑不解,但它还是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他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 正如诗歌所表现的那样,乐曲奏出了午后的牧神,其情欲在梦境与幻想之中驰骋生灭的过程:炎热夏日的午后,半神半兽的牧神潘躺在草丛中。阳光晒得人昏昏欲睡,牧神幻想他看见洁白的仙女(水精灵)低低飞过;他的感官热情逐渐起主导作用,又想象自己在埃特纳山巅的阴影下拥抱了维纳斯女神。一想到对神的不敬会带来惩罚时,睡意又上来了,他告别现实,进入梦乡。作者以他特有的手法充分体现了诗的意境。 的确,我们从午后苏醒过来,能感觉到一些什么呢?作者却在似梦非梦、似醒非醒的朦胧境界里找到了诗意。因此拉威尔说:假如在临死之前有可能再听音乐的话,我要听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后》。 一直以来喜欢听“悲怆”的音乐,就好像喜欢悲剧胜过喜剧一样。我可以读无数遍的《哈姆雷特》仍不过瘾,可《海滨仲夏夜》我却一遍也没坚持看下来。悲伤的艺术作品也许是美好生活里的一味调剂。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