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小径分叉花园》文化解读.docVIP

博尔赫斯《小径分叉花园》文化解读.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博尔赫斯《小径分叉花园》文化解读

博尔赫斯《小径分叉花园》文化解读[摘要] 博尔赫斯善于建构迷宫,其作品以整体式、隐喻式、诗化性的思维方法和特殊的结构著称。本文以《小径分叉的花园》为例,试从文化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博尔赫斯的作品布局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联系,对博尔赫斯进行文化背景解读。 [关键词] 博尔赫斯 迷宫 文化 短篇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巧夺天工的构架,离奇曲折的情节,深邃新奇的主题及隐喻,意象,反讽和象征等表现技巧始终是各国学者竞相研究的热门话题。小说中艾伯特破解出的秘密是迷宫并不存在,而《小径分岔的花园》这部小说才是一座真正的迷宫,一个错综复杂的花园,其谜底在于“时间”。错落交织的无形迷宫指的是时间而非空间的分岔,即众多可能性的并存导致不同的将来和结局同时存在。在这里时间是非线性的,它是一张结构复杂的关联之网,其中每一结点既是一个选择的结局又是另一选择的起点。过去、现在与将来交织重叠,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博尔赫斯巧妙地模糊真实时间和虚构空间界限,他的作品“深深地植根于语言的历史解构当中”,它的背后是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错的时代主题。 一、“骗局与迷宫”本体 《小径分叉的花园》最令读者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作者精心布置的骗局和迷宫。博尔赫斯通过假设,伪造等手法,步步为营编织故事情节,牵引读者进入了一个意义、概念、历史、真实和虚幻纠缠在一起的“文学的迷宫”。 小说开始援引了一个虚构的历史事件:“利德尔 英国师(有一千四百门大炮支援)对塞尔一蒙托邦防线的进攻原定于1916年7月24日发动,后来推迟到29日上午。” 这种虚构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让人难辨真伪。小说三个主要人物:“我”,马登上校,艾伯特互相牵引,互相影响;作品中的三条线索:“我”祖先的迷宫被汉学家艾伯特破解;“我”成功完成传送情报的使命;马登对“我”的追捕,也是叠错交织,环环相扣。当“我”发现自己的使命关键之所在“艾伯特”的时候,博尔赫斯很合时宜地引入“我”祖先迷宫的线索,使人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博尔赫斯为何如此热衷于构造迷宫和骗局呢? 拉丁美洲以其神秘与混乱的气息吸引着世界各地学者的目光。它的神秘与混乱首先表现在名实相异的问题上。从格兰德河到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广大地区,仅按西班牙语的常见称谓便有伊比利亚美洲,印第安美洲,南美洲,拉丁美洲,欧罗印第安洲和拉丁美洲等数种之多。这片神奇的土地展示给世界探险者和人文地理学者迷宫一般的不确定性,这也正是滋生美洲神奇魔幻文化的温床。正如著名学者欧亨尼奥-罗德里格斯所描述的那样:“数百年来出现了种种寓言神话、虚幻现象、杜撰的人物和事物、简而化之和笼而统之的做法以及黑人传说和白人传说。这些东西铸就了那部以一种子虚乌有的失败为内容的不足置信的历史,并助长了一种错误的感觉。”博尔赫斯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文化气息中建构了一个个骗局和迷宫,完成他“形而上学的反叛”。博尔赫斯作品中凝重的迷乱和神秘感与他生长所在的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二、“次等人”本体 读过《小径分叉的花园》的人经常会问,为什么主人公是一个与作者民族背景相异的亚洲人?为什么“我”这一角色要被设定为德国间谍,传送英国的军事情报? 《小径分叉的花园》出版于1941年。二十世纪上半叶,已经得到独立的拉丁美洲诸国,始终没有完全摆脱欧美殖民主义的阴影。政治经济利益的倾轧,信仰的混乱,种族间的冲突以及别有用心者的阴谋,令这片土地饱经磨难。博尔赫斯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热情的作家,他深切地关怀着自己国家的命运沉浮,也关怀着拉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命运。博尔赫斯自幼身体羸弱,他不得不放弃效仿祖辈驰骋疆场保卫家园的英雄梦想,拿起笔来战斗。他对压迫国民的独裁者感到痛心疾首,也为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对拉美、亚非文化的压迫感到不安。他渴望着一切压迫都土崩瓦解。然而,自己亦饱受庇隆政府压迫的博尔赫斯只能采用“仰视”的视角,以“次等人”的视角来反映社会问题。 博尔赫斯在文化上保持种族中立的态度。黑人、印第安人、原始部落人,在他的短篇小说,往往作为本体上就是次等人种出现的,他们所处的野蛮状态,作者不从历史或者社会条件决定的角度阐述,而是说这种野蛮状态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代表着低于人类的“动物性”,是与博尔赫斯认为的“人性”即“智力和文学艺术”格格不入的。这一点他没有明确肯定过,也许他是不自觉的,但是流露过,从字里行间露过苗头,或者依据是某些特定的表现。文明对于博尔赫斯来说,如同对艾略特、帕皮尼和皮奥是)属于白人。东方除外,可只是作为文明的附庸,即经过欧洲人对中国、波斯、日本、阿拉伯文化过滤之后的产物。其他的文化――比如印第安和非洲文化――也是拉丁美洲现实组成部分,可能由于它们在阿根廷社会,即博尔赫斯大部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