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作用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作用题”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作用题”现身频率高,角度多变,涉及面广。不少学生“临阵”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任凭感觉,任意作答,留下遗憾种种。 该题命题方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福建卷第12题: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007年重庆、上海、广东、海南、湖北、江苏、辽宁等地的高考卷也都涉及到了这一考点。 下面就设题角度及答题方法进行分析。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①总括全文(或引出下文);②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③为下文作铺垫(或设置悬念)。 例 2007年全国卷Ⅱ选文《海南杂忆》开头:“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简析 此处的作用就是:①引出下文;②表达惊讶感情;③设置悬念。 但还有几种特殊情况: 1、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如2007年江苏卷选文《麦天》开头“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显出些杏黄色了”,就是为引出下文“麦天,真的要到了”。 2、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就兼有设置悬念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3、如果开篇即感叹甚至连续感叹,那么,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2007年全国卷I选文《总想为你唱支歌》开头:“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就表达了作者“走一趟大西北”之后的无限悲慨和无比震惊的情感。 再如散文《野菊花》开头:“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不仅总括全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4、如果首段是环境描写,那么,就有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背景、制造悬念、铺垫后文等作用。如2007年四川卷选文《焰火的变奏》开头:“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便是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再如2007年宁夏卷第14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二、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这几方面兼而有之。 例 2007年安徽卷选文《乡村的风》结尾:“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简析 这个结尾就点明了“乡村的风”的巨大作用,这也正是深化主旨,并呼应开头“风是乡村的魂……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另外,“卒章显志”也是散文写作的传统技法之一。因此,文章末尾的语言往往能够揭示主旨。如果意思明了,我们可以说它“点明了题旨”,如果表达含蓄,不妨说“暗示了主题”之类的话。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例 2007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简析 这相当于要求写出结尾句的作用。作者以一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显然,“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即“感情上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点。 三、中间段(句)的作用 中间段(句)如果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 例 2007年重庆卷第16题(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简析 这句话前面是写“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堪称悲壮的告别,后面接着写道: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据此,不难得出如下答案: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中间段(句)往往还有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例 2004年全国卷Ⅳ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