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双基”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很少有人去关注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其实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育质的一种飞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备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审美观点,增强其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下面笔者就“美育与语文教学”这个话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感受;激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84-01 一、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 我们现代语文书的编排,不管是内容、情感、形式还是思想,都呈现出一种美的内涵。语文学习呼唤教师和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文学作品是美的载体,岂能错过? 感受文学作品中如山花般灿烂的形式之美。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90%,入选篇目包罗万象,人文色彩极重。从内容看,有诗家三百汉魏散文,有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有百家争鸣元曲戏剧。精美哲思、启人心智的散文文智兼美;音韵和谐、音调抑扬的诗词深情并茂、精美凝冻,;情节曲折、再现生活的小说戏剧荡气回肠、扣人心弦。这些无不昭示教育者,让学生感知文体、品位语言、接受人文洗礼、继承这份生命遗产,抓住了教学的个中三味,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桃花源。 感受文学作品中如画册般丰富的形象,接受情感美的熏陶。花木兰孝顺美丽智勇双全,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廉颇忠勇不二知错就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鲁迅“俯手甘为儒子牛”的奉献等等,所有这些无不让人感受人格美巨大的力量、情感美动人的光芒。 感受文学作品中思想美的光华,接受理趣美的启迪。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美的人生体验。把作品当生活,我们不难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实践之美,“宁可枝头抱香死”的品性之美;把文本当社会,我们更可以诠释“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审世哲学,“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的绝境逢生、困待良机的哲理。物我移位,以我观物,一个有责任的语文教师让学生在审美的熏陶下健全了人格、发展了个性、成长了智慧。 二、激发提高审美情趣 面对文质兼美,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的中学语文教材,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渗透知识,认识美。有真针对性地渗透美学方面知识,让学生认识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必要基础。例如,同是岳阳楼的湖光春色,为什么“霪水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阴阳景象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什么峻青笔下的《秋色赋》绚丽灿烂,郁达夫《故都的秋》却慢幽静淡雅之冷色之中,而欧阳修的《秋色赋》则萧杀可怖,凄凉阴沉……这里面蕴含着美学中的“移情说”。当教师将“移情说”适当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物暗则已悲,景明则已喜。这样,从美学角度分析作品的立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指导诵读,感受美。指导诵读,使学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实践。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段、名言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在朗读的指导中把握领会作品的美感。例如,在诵读《白杨礼赞》时,在把握全篇高亢劲拔文调的同时,还要揣摩作者情感变化波澜。在议论白杨树是好好,却是伟丈夫时,一抑一扬,诵读的语调由沉稳低缓转为昂扬刚劲。之后的四个“难道”,以排比的句式,反诘的语气,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诵读的语气由较为缓和开始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盘旋上升,愈演愈烈的气势。如果不对诵读加以指导,任其漫读,学生就难以准确地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 (三)触发情感、热爱美。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载、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百合花》中,塑了小通讯员这一美的形象,更描绘了新媳妇这一美的化身。教师通过借被子,两声“氨、“补衣洞”、“用新被子葬通讯员”等细节描写,逐步展现了新媳妇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引导学生对新媳妇产生敬意,使学生认识到“人美在于心灵”,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真谛。这样,学生美的心灵从中铸造,美的行动也由此萌发。 三、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 作文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我们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一个落实阶段。观察美、感知美,最后拿起笔来表现美。如何写出一篇美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训练和培养。 (一)引导发现,即兴写作。艺术家罗丹曾说过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语文教师,应具有职业敏感,做生活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