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团音在京剧发展中流变.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尖团音在京剧发展中流变

尖团音在京剧发展中流变摘 要: 尖团音是传统戏剧中唱词和念白的要素之一,使得京剧的吐字归音、行腔达意更富有艺术魅力。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欣赏者的趋俗从时,京剧中尖团音的审美功用很难再给观众带来体验性的共鸣。文章认为虽然京剧也要与时俱进,但绝不能以伐本媚俗为代价。尖团音是语音历史的活化石,也是艺术的瑰宝,应在京剧中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 京剧 尖团音 唱词 念白 素有“国剧”之称的京剧,如从乾隆末年的四大徽班进京算起,迄今已有了两百余年的历史。今天北京音中已混同的尖团音,作为艺术形式,仍保留在京剧的唱词和念白中,为艺术家们所秉承。 传统京剧的唱和念,是十分重视尖团分立的。这与京剧的形成历史和师承有关。中国的戏剧,自元明而来,便有“北遵《中原》,南守《洪武》”之训,作为京剧直接来源的汉、徽两调,形成于明末北方,于字音的尖团,遵《中原音韵》而作分别。四大徽班进京在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此四十七年前成书的《圆音正考》表明当时北京的实际口音尖团已相混。所以京剧中的尖团音,是作为艺术形式,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保存下来的。 旧时在大剧场或露天搭台演出,没有扩音器,字音区别较细,则观众容易听懂剧情。唱词和念白中的尖团音,还使得吐字归音、行腔达意更富有艺术魅力。编唱词时对尖团字的择取,兼顾着口形优美(表情),还涉及“唱念做打”四功中的“做”功。尖团的区分,关系到京剧表演的各个艺术环节,并不只有区别语音的功用。 京剧中的尖团音,据陈泓(1999)研究,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是学界对尖团音的界定,其中丁声树、李荣两位先生在《汉语音韵讲义》中对尖团音的解释最为简洁明白:“分不分尖团音是指古声母精组(精清从心邪)和见晓组(见溪群晓匣)在今细音前有没有分别说的。所谓分尖团是说精组和见晓组在今细音前有分别,读音不同。所谓不分尖团是说精组和见晓组在今细音前没有分别,读音相同。”这个解释,重点抓住了尖音来源于中古精组(精清从心邪)五母和团音来源于中古见组(见溪群晓匣)五母这一关键问题将尖团音分析得非常透彻。这也是传统京剧唱词和念白中尖团音遵循的依据。辨尖团最早的办法,是京剧界在“口传心授”式的教学中将唱词中的尖音字一个个提出来,再编成“酒就秦椒酱”、“妾心七夕秋”等口诀背诵。然而今天我们知道,尖音字的谐声偏旁和它的现代声母的关系能够显示出与团音字的差别。这样,只要找出尖音字所共有的一些谐声偏旁,用普通话音把它“读”出来,就能举一反三,较全面地、成族群地记认住尖音字。不管是分尖团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还是从事京剧艺术的人找窍门记唱词,都可以事半功倍。另一种则认为“声母为zh、ch、sh的翘舌音为团音,声母为z、c、s的平舌音为尖音”。这种定义可能是就某些地方剧种而言,并不专指京剧。因为团音字多,为方便京剧爱好者识记,又分为“重团音”和“轻团音”,声母是zh、ch、sh的团音字为重,声母是j、q、x的团音字为轻。 以上说的是传统京剧。京剧发展到现代,已经登堂入室,不再是大多数人日常的仅有的几种文化艺术活动之一,不再拥有广泛的具有具体艺术认知能力的接受群。特别是今天,艺术活动日益简易草率,娱乐化泛滥,商业味浓厚,加上欣赏者的趋俗从时,京剧很难再有当年的魅力。而且从艺术形式自身发展的规律来说,京剧也正处于成熟后的衰落期。先进的音像技术和舞台设施,使尖团分立区别字义的实际功用趋于乌有。而其审美功用,由于现代的欣赏者缺乏对京剧艺术的认识传统,也无法再有体验性的共鸣。这种衰落中的危机感促使京剧界人士发出了语音改革的呼声,也做了一些实践。一种是唱、白的全盘北京音化。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和当代的一些剧目,已完全是普通话音,并无尖团之别。一种则主张有保留地北京音化,改变唱词中一些由上下文不易听明白意思、音节拗口与今音差别太大的尖音字,念白也逐渐向北京音靠拢。上世纪四十年代梅兰芳的《凤还巢》,李少春的《野猪林》都在韵白中进行过这种尝试。 我们认为,京剧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在传统剧目中应保持尖团音分立的原貌。老一辈京剧艺术家担心京剧变成“话剧加唱”,绝不是保守僵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虽然京剧也要与时俱进,但绝不能以伐本媚俗为代价。在传统剧目中保存的尖团音,是语音历史的活化石,也是艺术的瑰宝,需要艺术工作者们的珍视和呵护。 参考文献: [1]丁声树,李荣.汉语音韵讲义[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2. [2]王力.汉语语音史上的条件演变[J].语言研究,1983,(1). [3]陈泓.学界京剧界对尖团音认识的区别和辨正[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9,(12). [4]姜聿华.京剧上口字的语音特点[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8,(1). [5]陈宗枢.京剧源流浅谈[J].历史教学,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