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歌教学中教师必备文学素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诗歌教学中教师必备文学素养

浅议诗歌教学中教师必备文学素养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浩如烟海的诗篇,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回响着中华民族的心声,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应当大力继承和吸取诗歌文化的精华,也正因为如此,诗歌教学成为我们现代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重点。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及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懂得古诗词个中三味和诗词格律的不是太多。懂得用古代吟唱的方法来吟诵诗词的,更是凤毛麟角。可见,诗歌教学的现状是堪忧的。长期以来,诗歌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偏僻谷”,教师对诗歌教学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浮光掠影式教学”、“庖丁解牛式教学”,出现了肢解诗歌、生吞活剥,片面地让学生只是读读背背,或者干脆强制学生做笔记的现象,扼杀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淹没了诗歌的独特意韵。 所以有识之士振臂高呼“改变诗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种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力图通过优美的情境、先进的手段以及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式走出诗歌教学的误区。对此,笔者深表赞同,但笔者要说的是:学生是欣赏主体固然不错,先进的手段及优美的情境固然不错,然而,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毕竟还不够丰富,能力毕竟还不够强,要靠我们教师有效地引导。教师是拓荒者,教师是领路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诗歌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换句话说,就是教师的高素质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诗歌教学中教师必备的文学素养 (一)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要有深厚广博的学识,首先对文学史、文学作品、文学流派、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脉络、艺术特色要有深刻的了解。其次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并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对生活、历史、社会的理解、感悟,在诗歌教学中把它们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喜爱诗歌,从中领悟到生命、生活的真谛。 “诗言志”,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首先应掌握诗歌的背景。如果不了解刘禹锡两次被贬离京,在外宦游二十几年的背景,我们就无法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无奈;如果不了解陆游一心复国,戎马征战,而最终饮恨黄泉的背景,我们就无法体会“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悲壮;如果不了解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背景,我们就无从捕捉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入仕的急切。 另外,诗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有历史传承的,因而,语文老师,还必须了解诗句的出处,弄清它的渊源。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做个比较阅读,那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如在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展开。古人是如何写愁的呢?愁原本是无影无形的,到南唐李煜那里开始有了形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愁之长之广;到了贺铸那里变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表现愁之细之密;李清照匠心独运,《武陵春》中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真如神来之笔,愁在她的笔下竟然有了重量!后来,元代王实甫,也化用的相当精彩:“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前后古今联系在一起,还有什么讲不清的呢? (二)独特的审美经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老师在诗歌的审美体验中不能人云亦云,应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如王维《使至塞上》中有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现代读者则一般认为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之美。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烟本是狼烟烽火,看到它只会让人想起枪林弹雨,如何会觉得挺拔、坚毅?王维那时不忙于备战,倒有闲情逸致看风景?这倒确乎“无理”。那么请让我们查看一下唐代烽燧制度。《通典》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宋曾公亮武经总要》所记载称唐代烽燧制度:凡放烽告贼者三应三灭,报平安者两应两灭。由此可知,这一束孤烟是平安火。对整个国家来说,和平无疑是最盼望的。我们就此可以理解,当王维看到那代表平安的孤烟竖直升起的时候,会由衷地发出赞叹:这烟真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