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服饰特征及民俗探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蒙古族传统服饰特征及民俗探源

蒙古族传统服饰特征及民俗探源摘要:自然与社会环境直接影响服饰的形成,通过探讨蒙古族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民间习俗,分析传统服饰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从而来弘扬民族传统,促进民族服饰的发展。 关键词:蒙古族;民俗;服饰 民族服饰主要受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包括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地理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和传统艺术等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到传统服饰上,构成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景观,是不同生产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然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反映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反映过去的历史和民族的心理及性格。生活在茫茫草原的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 蒙古族现有人口近500万,是北方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于东北、西北等地区。其祖先系早期东胡系中的“室韦”部落的一支。唐代称之为“蒙兀”,辽时称“萌古”。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汗国,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1 气候与服饰 蒙古族千百年来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被称为“草原骄子”。 蒙古人以袍为主要服装,由于气候比较寒冷,蒙古袍肥大,除乘马放牧能保护腿部防寒以外,夜晚还能当铺盖用,细而长的袖筒,在骑马涉猎时可防寒,夏季还可防蚊虫。男子长袍圆领大摆,腰部缝以辫线,制成宽围腰或钉成排纽扣,下摆折成密裥。女袍左衽窄袖,内着套裤。裤无腰无裆,以带系于腰间。《多桑蒙古史》记载:古时蒙古人“其上衣交结于腹部,环腰以带束之。冬装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为适应较寒冷的气候,衣料以动物皮毛为主,主要取之于牲畜皮毛。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件。多用棉布、绸带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颜色相协调。扎腰带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绳时又能保持肋骨稳定、垂直。男子骑马时通常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显得潇洒精悍。女子骑马时则相反,扎腰带时将袍子向下拉开,以显示娇美身姿。 蒙古靴分布靴与皮靴。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做成,柔软轻便。皮靴用牛皮、马皮、驴皮制成,结实耐用,冬季防水抗寒,夏季防蚊防虫。鞋尖可上卷,便于在沙漠、潮湿的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致,装饰精美,有美丽的花纹图案。 冬天头戴“四片瓦”皮帽,即帽子四周有四片方形皮毛,可以放下护双耳及脖颈。一般用羊皮制作,讲究一些用狐皮及其它野生兽皮。 2 生产方式与服饰 十三世纪前,蒙古草原诸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一些长期与辽、金等毗邻的部落,生产力发展较高。蒙古诸部从狩猎民转化为草原游牧民的时间较短,最初他们畜牧业方面生产水平还较低,狩猎经济作用明显。后来,辽朝的直接统治对其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畜牧是蒙古人取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牛、羊、马的肉与奶是主要食物,皮可制衣服,毛可制成毡毯与绳线,是制毡帐的主要材料。 元朝建国后,曾长期隔绝的北方与江南人民之间得以交流生产生活技术与方式,北人开始经营农耕树艺。 木棉的种植在南宋时已逐渐扩展到江南许多地区,元代更为普及。棉织业的发展是元代手工业中的一个显著成就,棉也成为主要衣料的一种。 松江棉织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印染业。孔齐《至正直记》说:“松江能染一种青花布,染法是从日本学的。用木棉布染印,青文洗浣不脱,染印芦雁花草,宛如苑画。” 元代以后蒙古族服装日趋华丽,大量采用绸、缎等原料。大袍为圆领或交领,明清后改为交领。男女均束绸或布腰带,腰间挂上小荷包、刀、打火用具等,适合游牧民族长久离家外出之生产特点。 妇女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宽约二寸,长约三寸。有月牙、桃、石榴、葫芦等形状,是用两块浆过的硬布,垫上棉花,裹上绸缎,缝成一个空心的小夹子,再用五光十色的金银丝线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及花草虫鸟等。“哈布特格”不仅是装饰品,还有实用价值。蒙古妇女在其上别上针线,还将香料放入其中,也可把鼻烟壶放人。有些佛教徒也将仙丹放在里边。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非常适宜于蒙古人游走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雍容华贵。元代蒙古妇女流行戴“姑姑冠”。此冠能显示出女子的身份和地位。采用桦木皮围合而成,冠最高5尺,呈高筒形,顶部为四边形,上包五彩绸缎,缀有宝石、玉片、琥珀等饰物,同时插上野鸡羽毛、孔雀羽毛。《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大忌人触,出人帐须低徊”。 197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出土的元代贵族墓中,就有姑姑冠多种。 究其出处,可能与蒙古人生活方式有关联。草原茅草茂盛,高可遮人,妇女外出劳作,头戴“姑姑冠”,家人便可远眺目标,不致走失。 目前,牧区女子则喜欢包头巾,已婚妇女包住头顶后绕一圈、不留穗头,未婚女子将头巾缠绕后,右侧挽一个结,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