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翻译“立形以传神”.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诗歌翻译“立形以传神”

论诗歌翻译“立形以传神”摘 要: 本文根据文学作品的“言、象、意”意境构成的学说,借鉴审美鉴赏力需要通过后天训练提高这一美学观点并运用文学及美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对实际翻译作品作具体分析论证,拟说明直译在释义上具有可发展性,因此它本身有着较为根本、深远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诗歌翻译 “立形以传神” 直译 美学价值 一、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 诗歌是文学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谈诗歌翻译要先从文学作品谈起。文学翻译的任务,就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在流派纷呈的西方美学领域,就有诸多如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乃至解构主义美学等流派将形式置于中心地位来考虑。他们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即是艺术本体所在,形式是第一性的东西。语言是作品存在的形式本体,形式的意义是文学之为文学的质点。正是借助于语言,艺术才呼唤出了那原本是不可见的东西。文学语言通过形象、比喻、象征围绕一个中心组织起来。以描述表现作品结构中的“张力”、“反讽”。谈到文学作品的意境构成,综众家学说之论点,可以用“言、象、意”三个字概括。中国意境美学中的文学作品本体论也呈现为三个层次,即有形(境)、末形(境中意)、无形(境外意)。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由表层(语言)、中层(形象)、高层(意蕴)逐层逻辑发展的整体。 二、直译“立形以传神”的美学价值 1.翻译面临的问题 文学翻译的目的正是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而让人类共享各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翻译中要极力保存和传达的是作品的第三个层面――意蕴,因为意蕴是作品的灵魂,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普遍永恒的人性,是可以被世人所共享的。歌德认为艺术摹仿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应着重于从特殊性出发表现普遍性,从现实人物的个性出发反映其心灵无意识的幽深之处。文学翻译正是基于此才具有可行性的,翻译的内容才可能最终被理解和接受。翻译中最难处理的是无论采用直译或意译哪种方法,都会存在意义损失。一般来说读者对文本的欣赏是因言取象,由象悟意,从而由语言透过形象而抵达作品的哲思层面。将之直译过来,即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译文读者面对的将是陌生的概念,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如果交际者之间不具备共有的背景知识,那交际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而如果采用变通手法进行意译,即不再拘泥于原文的表面形式,而以传达原文的深层意义为主旨,舍形似而求神似,就会使语言和形象两方面都损失掉了。 2.直译的美学意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则直译有着比意译更根本、更深远的美学价值。从美学欣赏的角度来看,直译面临的“言”、“象”陌生问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来逐步解决的。想象凭借记忆库中所提供的表象作为材料创造新形象,而记忆表象则来自人们审美体验是一个生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动态过程,它往往呈现出一种起伏发展的流动深化性。辛弃疾的《丑奴儿》一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和T.S.艾略特的“读一首诗即使一时的体验,也是终身的体验”,分别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说明了审美体验的深入过程是与读者人生体验的深入进程同步的。直译因为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意蕴所依附的物质形体,也就为读者通过学习必要背景知识以了解语言所指的概念,从而引起相应的形象联想直至最终较为准确地领悟作品的灵魂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它的美学意义是深远的,具有可发展性。 对于翻译语言,鲁迅曾有过“宁信而不顺”的主张,鲁迅是这样看待“顺”与“不顺”的问题的:“一方面尽量的输入,一方面尽量的消化、吸收,可用的传下去,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我们今天使用的语言中,已经含有不少是从外国的词汇和语法里译过来的成分,它们经过考验、洗练,便沿用下来了。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语言的约定俗成这一特性。引入语经过一段时间的约定,便也成了民族语汇的一部分。事实上,在我国达千年之久的翻译历史中,像佛经、西方文学、哲学、科学著作等的翻译不仅引入了外邦思想文化的精髓,而且在语言形式(词语、语法、文体)上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应该说,直译在丰富民族语言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诗歌翻译中直译界限的把握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且是“最高艺术”,本文以下部分就集中在诗歌译本的讨论上。先看Thomas Gray的一首题为“Elegy Written in a County Churchyard”(墓园挽歌)的诗歌的几个不同译本。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