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从辞格到隐喻认知之多维思索_0.docVIP

通感――从辞格到隐喻认知之多维思索_0.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感――从辞格到隐喻认知之多维思索_0

通感――从辞格到隐喻认知之多维思索摘 要:文章从中英通感现象的研究历程,从作为修辞手段的研究到对其隐喻认知方式的研究,来综观通感现象的语言表现及其认知基础。 关键词:通感 修辞手段 认知机制 概念隐喻 1. 引言 通感即英语的Synaesthesia。Syn-源自希腊语,意为together,即为共,或融合。-aesthesia源自希腊语意为sensation,中文意为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陈望道将其翻译为通感,又称连觉或移觉(钱钟书,1991)。起初通感作为修辞手段通用于古今中外,而且用法极为相似,多见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在诗歌作品之中。自从LakoffJohnson创建了“概念隐喻理论”(Lakoff,G Johnson,1980,4)以来,不少学者和语言学家开始对以往的修辞理论进行批评和反思,人们开始从隐喻认知角度来看待及阐释通感现象。从人类大脑的认知机制来探究产生通感现象的生理和心理依据,探求通感现象的内在生成机制。 本文从中英通感现象的研究历程,即从作为修辞手段的研究到对其隐喻认知方式的研究,来综观通感现象的语言表现及其认知基础。 2. 中英通感现象的分析 2.1 中英通感现象的修辞分析 与其他的修辞手段一样,通感的使用能够加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它使语言富于形象性,更具感染力。通感的独特之处具有“以声类形”,“以形类声”等的修辞效果。通感可分别以不同感官的相互感表现出丰富多样的修辞效果,风趣、幽默,同时又不失深刻与典雅。 2.1.1 视觉和听觉 视、听是参与审美活动的基本感官感觉,二者经常相通使用。如中文的“听见”一词是典型的例词,中文常以“见”通向其他感觉,如“闻见”。汉语以字组词的构词方式给通感修辞带来极大的方便,而英语文字则主要依靠词义转移,如loud由听觉转向视觉,如a loud shirt,和quiet colors。 中英的文学作品中,通感修辞的运用又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视觉向听觉的挪移亦不例外:中国诗人孔武仲的“飘然一叶乘风渡,卧听银汉泄月声”和G,Burr的“The sun blared like a brass”,“日月之光像声音一样传播,月亮清澈如水哗哗作响,阳光灿烂似铜乐奏鸣”,都是把视觉向听觉挪移的佳作。同时中英通感修辞使用也有其差异,例如,I couldnt see what the teacher said just now( George Herbert,Christmas).天河夜转漂回星,银铺流云学水声。(唐-李贺《天上谣》。 2.1.2 嗅觉和味觉 嗅觉和味觉由于口鼻相通而经常转移。如中文的“滋味”、“气味”囊括了嗅觉和味觉,英语的“flavor”亦包含嗅觉和味觉。而“香甜”和“sweet”都是兼容了嗅觉和味觉。Soft music like a perfume,and sweet light golden with audible odors exquisite,swathe me with cerements for eternity. (Arthur Symons,The Opium Smoker)亦是英语诗歌中通感修辞的表现。 2.1.3 各感觉之间的挪移 通感作为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如比喻修辞一样,在人类语言使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英文学作品及诗歌中通感修辞尤其常见。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歌声和清香在视觉和听觉之间挪移对审美主体(作者,读者)的心理感受上产生了等同的审美价值,各种感官被调动一起去感知事物,使意象感觉更为深刻,产生超乎寻常的审美效果。如,:O,for a draught of vintage,that hath been coole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Dance,and Provencal song,and sunburnt mirth! (Keats Ode to a Nightingale) 以上诸多示例初现了通感修辞的修辞功能,那么有什么语言条件和语言策略可以表现这些通感型的意象?“在语词中,有一类显象词是可以唤起表象的词,其中,能够独立唤起完整的表象的即为自足型显象词。而自身没有相应的独立表象,附于自足型显象词上,通过对状态特征的表现变得具体、鲜明,形容词、动词一般属于这类显象词,被称为附着型显象词”(邓德萍,英汉通感修辞浅谈)。这些词语可以表现不同的感觉表象,而通感性意象就是这些不同感觉的显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修辞的产物。 3. 通感的认知分析 根据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