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修辞手法2015-8-20
修辞补充知识 2015.8.21 比喻 [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表示猜度的句子。 例: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相同: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 A、借代-只代不喻; 借喻-喻中有代。 B、借代-相关性; 借喻-相似性。 C、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借喻能换成明喻。 设问的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十一、衬托 (2)反衬 ①以景衬情 ①以景衬情 ②以动衬静 ②以动衬静 十二 对比 十七、回环 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 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 修辞训练——借代 指出下面这首宋词所用的修辞方法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 豪华的车马 * 原 则 1.要贴切合理 2.要通俗形象 (1)明净的未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 (2)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作 用 借代 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 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解。 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代) 比拟的词往往是修饰用的动词或者形容词。比喻的词往往就是名词。 在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我们要谨防糖衣炮弹。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是: 第一,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 第二,往往重复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第三,排比的各项 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而且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 因此,用这种方式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来说理,可以把道理说得深刻透辟;用来 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周密详尽;用来状物,可以把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可以收到 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通畅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十、用典 1、作用: 使作品语言含蓄、洗练、委婉和使人联想翩翩 。 2、类别: ① 点化前人语句; ② 引用神话故事 ; ③ 运用历史故事 。 ②比如,《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了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