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文注释与教学例话
为古书作注是中国由来已久的学术传统,中华文化藉此代代薪火相传。就目前来看,让中学生乃至让中学老师直接读艰涩的古文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宜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教科书及其教参中的注释――正者证之,误者辨之,不足者补之。笔者不揣谫陋,试结合近六年来的教学实践,通过具体文例分类论述如下,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般而言,教科书里的注释是没有问题的,但有时也不免白玉微瑕之憾。对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和读书过程中练就一双慧眼。即便是正确的注释也要予以注意,正如郭在贻先生在《训诂学》里所说的,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那么,到底哪些地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呢?
其一,字面普通而义别例。“字面普通而义别”是张相先生在《诗词曲语辞汇释》里提出的判定俗语的标准之一,另一标准是“字面生涩而义晦”。字面生涩而义晦之处我们很容易注意到,难就难在字面普通而义别的地方。这样,课本有时会出现当注而未注的情况,偶尔某些注释又会存在似是而非的现象。《小石潭记》中“悄怆幽邃”一句,课本解释为“寂静极了,幽深极了”。课本对“悄怆”的注释: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冯彦山先生《“悄怆幽邃”臆说》都已经对此提出了质疑。实际上,“悄怆”是一个近义复合词,是悲怆的意思。理解该词的难点在“悄”,因为它字面普通而义别,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说文?心部》:“悄,忧也。”这样的用例不少,比如“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大约该词在汉代人们那里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毛传里专门给出注释:“悄,忧也。”“寂静”是它后来的引申义,很明显课本是“以今律古”了。
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语文课本或者对“天狼”不予解释,或者解释为天狼星,喻指西夏(也有人说包括辽国)。天狼星是大犬座的一颗一等星,明明是出现在南天星空,又怎么西北望呢?对此,张闻玉先生在《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中作出了详细说明。兹略引述之。苏轼在这里以天象入词,其中的“雕弓”一语双关,既指弓臂刻有花纹的弓,又指星官,即天弓“弧矢”星。《史记?天官书》:“弧九星,在狼东南,天之弓也。以伐叛怀远,又主备盗贼之奸邪者”。《晋书?天文志》:“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又:“弧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常向与狼”。不难看出,位于天狼星东南的弧矢九星,就是用来专门对付天狼的(见下图)。弧矢九星的相对位置会有所变化,对狼星形成张弛之势。在历代谶纬文献中,不乏“天弓张,天下尽兵”这样的记载。张闻玉先生还根据《宋书?天文志》里“天弓张,北兵起”等材料,认为“西北望”不必看成实指西夏,而是指北边的辽兵。未知孰是。
其二,语法成分省略例。语法成分省略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对此苏教版初三语文课本辟有专题学习。主语省略、宾语省略、谓语省略等现象看似很简单,其实在阅读和教学过程中也不尽然。比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到底谁神游故国,谁在笑,历来聚讼纷纭。诗家语跳脱性强,尤难捉摸。比如《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一句,“与”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这里涉及到介词宾语省略,清末先达马建忠在《马氏文通》里早已明确指出:“‘与’先动字,其所司有蒙前文而不书者。”论述细节请参考拙文《“与皆来会计事”句解》。又比如“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一句,课本翻译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该译文于古有据,是根据东汉赵岐注来的。赵岐注文是:“征验见于颜色,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发于声而后喻,若宁戚商歌,桓公异之。”千百年来,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后来《孟子》被列入十三经,地位尊崇,人们更加不会怀疑古注了。
然而朱熹不迷信古人。他在《四书集注》中写道:“此又言中人之性,常必有过,然后能改。盖不能谨于平日,故必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不能烛于几微,故必事理暴著,以至验于人之色,发于人之声,然后能警悟而通晓也。”(为方便讨论,把前面几小句的注文也一并引出)此处稍显简略而隐晦,不过很明显,加方框的“人”指别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二人对该句省略主语的判断不一样。标示如下:
人恒过,[?]1然后能改;[?]2困于心,[?]3衡于虑,[?]4而后作;[?]5征于色,[?]6发于声,[?]7而后喻。
一至四处的主语都是承前省略,是“人恒过”的“人”。到后面就有分歧了。赵岐认为五、六处还是“人恒过”的“人”,第七处是别人,比如渔父和桓公。朱熹认为五、六处是别人,第七处是“人恒过”的“人”。
到底孰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