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王维六言诗的艺术成就
【摘 要】本文以王维的《田园乐七首》为例,探索王维六言诗的艺术成就,其主要表现在:弥补了六言诗的局限,做到了内容含蓄、节奏变化;发挥了六言诗的长处,将双字词进行并列,使用了白描的手法,并成功地运用了虚字。
【关键词】王维 六言诗 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33-02
中国近体诗以五七言居多。六言诗与五七言诗相较,可谓少之又少。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到,唐代诗人皇甫冉认为“以六言为难工”。王维的《田园乐七首》是六言诗中的重要代表作,清人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甚至认为六言诗里“惟摩诘最工”。《田园乐七首》是如何在六言诗的各种局限中达到如此艺术水准的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这组诗弥补了六言诗的局限,发挥了六言诗的长处。
一、弥补六言诗的局限
六言诗最大的局限是很难做到含蓄。清人董文焕在《声调四谱图说》中曾指出其“乏五言之隽味”。早期的六言诗更像辞赋,如建安时期孔融之作:“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此诗向来被认为是最早完整的六言诗,赋体痕迹明显,谈不上有远音余韵。其后备受称誉的曹植六言长诗《妾薄命》,虽“兼有赋体的沉思翰藻,又具备诗体的灵动典雅”,却也并不致力于诗歌的含蓄。再往后南北朝乃至唐宋的六言诗,大多也只是在形式和韵律上更加成熟,而在意蕴的婉转隽永方面,始终绕不开六言诗本身的桎梏。王维的《田园乐》虽同样无法避免六言诗本身的局限,但诗人却采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其进行弥补,另造出一番诗味,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其手法主要有两种:
(一)利用逻辑的空缺
试看其中第四首:“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必须承认,因为六言的体式,此诗失掉了一些含蓄。如王维在《渭川田家》一诗中即有“穷巷牛羊归”之句,与此诗的“牛羊自归村巷”相比,《渭川田家》以一个“归”字表示出了此诗中“自归”两个字的意思,延长了读者审美和想象的过程,当然更加含蓄。然而,这首六言诗虽然语言上不够精练,却通过句内逻辑另造出了一番余味。笔者曾对此诗做过分析:“读者自然会不自觉地生出逻辑上的空缺――牧人为何不在?牛羊何能自归?自归行状如何?这几个问题一经体悟,已令人于文字外得三层余味:村人之闲逸,牛羊之忠厚,生活之和缓……童稚为何不识着‘衣冠’之人?着‘衣冠’之人为何会路逢‘童稚’?为何掩卷想?恚?可得三层余味:乡村之僻远,童稚之质朴,诗人之出尘。”另如第六首:“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既然有落花满地,家童则应当打扫;既然有莺啼声声,山客则应当醒觉。诗人给出两个逻辑的空缺:为何家童不扫落花?为何山客闻莺犹眠?通过思考和品味,读者不难得出答案:主人随性旷达,故家童亦闲散自适;山中无拘无碍,故山客可悠然酣睡。后两句十二个字,暗示出主人的闲逸和山中的清幽。不难看出,这两首诗都通过利用逻辑空缺的手法,传达出含蓄的诗意。
(二)活用典故的意蕴
如以下四首: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其一)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其二)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其三)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其五)
这四首诗语言真率,表面看来似乎止于景物悠然而已。殊不知其中自然地运用了广成子(崆峒散发)、范雎(封侯万户,赐璧一双)、长沮和桀溺(耦耕)、王羲之(高卧)、《庄子?渔父》(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记》(桃花源里人家)、《论语》(一瓢颜回)、陶潜(五柳先生)等典故,含蓄地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品格的欣赏。典故的运用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造成了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的艺术效果,弥补了六言诗在这方面的“先天不足”。
更值得称道的是,几首诗中的用典都是建立在“形象贴切”基础上的:一方面,诗人选取形象的词语,如“散发”“耦耕”“高卧”“杏树”“渔父”“桃花”“人家”“一瓢”“五柳”,使全诗获得了很强的画面感。另一方面,诗人所选之词也很贴切,无斧凿痕迹。即使不考虑典故意蕴,“散发”“渔父”之人物,“耦耕”“高卧”之行为,“桃花”“五柳”之景色,“东窗”“一瓢”之器物,放在诗人所处的山水田园之内都不显突兀。
六言诗的另一个局限是“2-2-2”的节奏缺乏变化。这也是董文焕在《声调四谱图说》中所说的:“六言则句联皆偶,体用一致,必不能尽神明变化之妙”。面对六言诗这个形式上的问题,王维从诗歌内容着手,制造“二四”和“四二”之间的节奏转换。如在第一首中,前两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