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的研究
第23卷第6期2016年11月 现代中医临床
Vol.23No.6Nov.2016 ModernChineseClinicalMedicine 43
·理论探讨 ·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的研究
王家琪 王彩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辽宁110847)
关键词: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各家学说
中图分类号:R22 doi:10.3969/j.issn.20956606.2016.06.013
脾胃学说形成于先秦至唐宋时期,在金元时期 己将其深入发展,首创“脾统血”理论。其曰:“心主
得到了蓬勃发展。明清时期,随着中医理论全面深 血,肝藏血,亦能统摄于脾。”“血生于脾,故云脾统
入发展,脾胃学说也得以进一步充实。这一时期,明 [4]
血,凡血病当用苦甘之剂,以助阳气而生阴血” 。
清医家继承并发展了先人的脾胃理论,关于脾胃学 脾裹血是通过对脾的原始解剖得出的结论。其中,
说的内容愈加丰富。同时,涌现出的新安医学(代 裹有包裹的意思,脾裹血指脾具有包裹血液,使之不
表人物:汪机、徐春圃、吴楚、吴澄等)、温补学派(代 散的作用;脾统血主要体现脾的生理功能。其中,统
表人物:薛己、张景岳、李中梓等)、温病学派(代表 有束,主管、控制之义。脾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人物:叶天士、吴又可、薛雪、王士雄等)、孟河派(代 经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灵枢 ·决气》
表人物:马培之等)等多种学派代表人物的学术思 中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指出中
想也皆涉及脾胃,脾胃学说可谓进入百家争鸣的成 焦脾胃是化生血液的基础,因此脾统血同时包含脾
熟阶段。 生血之义。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 ·诸血源流》
1 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提出脾胃为后天之本 中提出“血生于脾,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根于
明代医家龚廷贤脾胃理论的核心,即强调人身 [5]
肾,灌溉一身,以入于脉” ,指出血液的化生运行
之安危全在胃气,“胃气亏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馁 与五脏有关,但以脾化血为基础,脾化血充足,则心
[1]27
矣” ,“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脾胃既虚,四 有所主,肝有所藏,肺有所宣,肾精得养,五脏得安。
[1]136
脏俱无生气” ,他认为善于治疗疾病的医家,必 由此可见,脾胃能化生气血,同时,脾能统摄血
定注重应用顾护脾胃的药物来辅助治疗。王纶认 液在脉中的运行,这一功能是血液化生运行的基础,
[2] 也是五脏得安的基础。凡遇血液虚少之人,医家应
为 “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
不明正理也”。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而气血 不忘补脾胃以资其化生之源。由“脾裹血”到“脾统
是人体形骸存在和五脏六腑得安的物质基础,只有 血”的发展,也从另一角度巩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健运,人体才能健康,所以调脾胃为治疗疾病的 的思想。
根本。 3 以脾胃分治思想为基础的脾阴胃阴学说
李中梓在前人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