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经费来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周游列国经费来源

孔子周游列国的经费来源 孔子周游列国,需要经费,这经费来源,可能来自教学时的收入、做官时的俸禄,也不排除来自政府的资助,以及个别富裕学生所做的奉献。现有文献显示,政府资助在孔子初游列国时提供了关键支持,而传说中的有钱学生子贡,其实出生很晚,发财更晚,他最多只能为孔子的晚年生活提供一些补贴。 —————— 办私学的收入 私学不同于官学。周朝官学,专教贵族子弟,培养礼节和为官之道,不但不收学费,还管饭。而私学是民营的,财政不补贴,政府不资助,除非办学者非常有钱,否则不可能不收学费。孔子的私学,学费怎么收,收多少,是个问题。目前唯一的一手资料,只有《论语·述而》里面孔子无意中透露的这一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又有不同解释。怎么解释,关键在于“束脩”。 传统说法,“束”就是一束,有10条;“脩”就是干肉。您知道,周朝处理鲜肉,不让它腐烂变质,有三种方式:一是“脯”,给肉抹上盐再阴干;二是“脩”,除了抹盐,还抹上姜末、葱末、肉桂末等佐料,完了再阴干;“腊”呢,是在“脩”的基础上进一步熏烤(参见拙著《食在宋朝》,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04页。)。如果“束脩”的“脩”是指干肉,那么很好理解,“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意思就是凡是交了10条干肉作学费的人,我没有不教的。两汉以降,古人还真就这么理解,因为这个缘故,束脩在后来,直接指代学费。 但是新的说法来了:“束脩”就是“束修”,“束”是装束,“修”是修饰。春秋时,男人15岁开始束发,所以“束脩”是指15岁的男子。孔子的意思是说,但凡15岁以上的男生,我没有不教的。这种说法听起来牵强荒诞,但也言之有理,譬如台湾的傅佩荣老师,就持这种说法。 以上说法哪个正确,不知道,这里也存疑。假如传统说法符合事实,则孔子办班近30年,进账应该不少。10条干肉,起码3斤,据说孔子办私学最兴旺的时候,门下弟子3000多人(《孔子家语·本姓解》,齐国太史,一个叫子与的人,夸孔子“凡所教诲,束修已上,三千余人。”《战国策·燕策》:“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一个学期下来,到手9万斤干肉。现在四川达州的猪肉干,未经包装,不含运费,批发价25元一斤,假如孔子把干肉全部卖给食品厂,能卖200多万元。 但是这样分析,漏洞多多。 第一,孔子办班多年,不会每年都收干肉。他处在春秋晚期,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各行各业索取报酬,要么取布匹,要么取粮食,要么取铜币,要么取金饼,收人干肉做报酬的,除孔子外,没有他例,显得很稀奇。所以我估计,即使孔子让学生交10条干肉做学费,那也是老夫子某个学期馋肉太狠,突发奇想拿出的方案,到下个学期,很可能就不会再收干肉了。 第二,“弟子三千”,并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这个数字,可能有夸大。您想,当时没有话筒,没有扩音器,假如孔子给三千名学生上大课,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听不到夫子说什么的。神通广大如我佛如来,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说法,弟子最多也不过“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而已(参见《长阿含经》卷1、《金色王经》卷1、《大楼炭经》卷1、《大般涅槃经》卷1、《金刚经·法会因由分》、《须摩提女经》、《梵网六十二见经》等经文。)。极有可能是,孔子私学办了很多届,这届弟子学几年毕业,再收下一届弟子,把所有届加一块儿,才满三千人。也有另一种可能:孔子私学办到后来,名气越来越大,他讲课时,人们从旁边经过,偶尔听了一耳朵,回去也自称孔子门徒。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私淑弟子”是不交学费的。 孔子办私学,具体收入不可考,但不管怎么说,学费是一定要收的,收到的学费一定够他自己及其家人糊口,不然无法生存。傅佩荣教授认为,孔子办私学,完全是做奉献,他的经济来源,不是学费,而是助丧,也就是在人家办丧事的时候做司仪。这种观点,失之过迂,也缺乏文献做支持。窃以为,孔子少年学儒,做司仪是拿手技能,要说偶尔帮人助丧,极有可能,但靠这个吃饭,有违孔子的宗旨。孔子对学生子夏说过:“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论语·雍也》。)靠助丧为生,是小人儒。 顺便说一句,助丧这种工作,在我老家豫东平原仍然存在,一贯由熟悉丧仪的老年人担任,负责监督并指导整场丧事的每一道程序,从哭灵到谢孝,全程跟踪。事后,主人家谢以香烟一条、白酒两瓶、猪肉一块(此即孔夫子最爱吃的“祭肉”)。但是,绝对不会给钱。 在官学的收入 孔子办私学,具体收入不可考,但他在官学里教书时,却有明确的薪水记录。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私学已经停办,在鲁国也做过了几年官,不得志,前往卫国寻求机会。卫国国君卫灵公很赏识他,请他做官学的教授,教贵族子弟诗书礼仪和为政之道。孔子很高兴。 卫灵公问:“您在鲁国做官时,鲁君给多少年薪?”孔子说:“俸粟六万。”于是卫灵公也按年薪六万给他发工资(《史记·孔子世家》:“居鲁得禄几何?对曰:俸粟六万。卫人亦致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