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增长及国际收支顺差何以并存.doc

中国经济高增长及国际收支顺差何以并存.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高增长及国际收支顺差何以并存

中国经济高增长及国际收支顺差何以并存[内容摘要]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扩张是经常账户顺差的Granger原因,但经常账户不是经济增长和信贷扩张的Granger原因。货币分析法较好地解释了我国经济高增长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的现象。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带来货币需求大增,超过了货币供给所致。经济增长通过资产需求、“两部门问题”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等渠道导致货币需求的上升,因此扩大国内信贷可能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总量的下降;人民币升值并不能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应该保持基本稳定。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货币需求 一、引 言 一国的经济增长往往会影响到国际收支表现。如果一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也增加,就会导致经常账户赤字;反之,在衰退时期,经常账户往往表现为盈余。用国民收入恒等式表示:经常账户余额等于出口与进口之差,B=X-M。由于进口又是关于国民收入的增函数,M=a+mY,所以B=X-a-mY。因此,经济增速与经常账户表现为一个负相关关系。比如,美国在萧条时期的1973―1975年以及1990―1991年,都表现为国际收支基本平 衡或小幅逆差,而在经济相对快速发展时期的1983―1990年和1993―2000年,经常账户逆差急剧扩大。[1] 由于经济增速与经常账户的反向关系,一国经济增长往往都会受到国际收支的约束,比如二战后的日本迎来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急速的经济增长造成了进口增加,一旦威胁到日本的国际储备,就不得不采取抑制经济增长的政策。这就是所谓“国际收支天花板”(Balance of payments ceiling)的限制。 根据恒等式I-S=M-X,在萧条时期,投资与储蓄两者都下降,但是由于投资对额外的产能更为敏感,因而比储蓄下降得更快。再加上萧条时期进口需求减少,因此,经常账户往往表现为顺差(或逆差减少);相反,经济繁荣时期,投资需求超过了储蓄增长,表现为经常账户逆差(或逆差扩大)。 从历史上看,在工业化早期,经济增速较快的国家,如19世纪的美国,20世纪前半期的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投资都大大超过了储蓄,因此在相当时期内都存在经常账户逆差。而在近期,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往往比经济增速较慢的发达国家存在更大的经常账户逆差。在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越是快的国家(如美国),贸易赤字越大;相反,日本、德国、法国与意大利等国经济增速较低,但却存在较大的贸易盈余。然而,观察各国的国际收支史,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即伴随经济增长的并不一定会是国际收支的恶化。比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国际收支都主要表现为盈余;而英、美两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却面临着国际收支逆差。经常账户与经济增长两者往往表现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这种情况在最近几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而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日本与德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也存在较大的国际收支顺差。 图1 中国经常账户与经济增长(1982―2008)?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DI)。 以上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明显存在。在经济高涨的80年代、90年代中期,经常账户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顺差的减少(或逆差)。而在90年代初,经济增长回落,经常账户表现为盈余。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常账户却持续顺差。这种现象与传统的理论是相悖的,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 二、货币主义分析法:理论综述 国际收支理论有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与货币分析法三种主要流派。前面两种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分析,后面一种以货币主义为理论基础。它们在关于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关系的结论上几乎相反。在吸收分析法中,国际收支盈余等于国民收入与总吸收之差,B=Y-A,总吸收又等于消费与投资之和,A=C+I。当经济增长时,消费与投资都不断扩大,这将导致国际收支赤字。 但是如果我们用货币分析法就几乎得到了相反的结论。货币分析法主要由Johnson等在70年代提出,Frenkel等不断加以扩展和修改,成为IMF研究国际收支问题的重要理论主张。货币分析法建立在货币主义的基础上,认为国际收支反映货币供应量对货币需求的调整过程。用公式表示:R=M?d-D。其中R为国际储备,M?d为货币需求,D为货币供应量。当国内名义货币供给量超过货币需求时,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因此个人和企业就增加货币支出,对整个国家而言,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就表现为货币外流(通过购买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引起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时,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找来源,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要减少货币支出,相应地造成货币内流,国际收支盈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