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摘要: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进行细致地探讨,总结出几点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乐学情境;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15-02 兴趣,作为非智力心理因素之一,“是人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特殊倾向。这种特殊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有限的注意,且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具有稳定的指向和趋向。由于兴趣的这种特殊倾向,使之成为人们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强有力的支持,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活动。”所以,唐诗宋词的学习,要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乐学情境至关重要。如何改变学生“视教师为寇仇”、“视课堂为囹圄”的现状,让唐诗宋词重放灵性的光芒,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珍宝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故事引入,妙趣横生 故事的趣味性强,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许多诗词背后都有着引人入胜,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极好的材料。 例如在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可以插入这么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在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揣摩和体会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感受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的绝世才情。 小故事寓教于乐,能将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变得妙趣横生、轻松活泼。教师要善于适时引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语言渲染,以情激趣 情感性是诗词的显著特征。诗词作品是诗人心中汹涌情感的流淌,感情色彩强烈、内涵丰富。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对受教育者传情,通过感情的交流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深刻的教育。教师在唐诗宋词教学中要“批文以入情”,将作者之情、自身之情和学生之情渗透融合,突出情境熏陶,加强情感体验,达到以情动人。 增强诗词课堂感染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发挥语言的魅力,进行充分地渲染烘托。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诗词的境界,以生动的、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进入诗词所展现的艺术境界中。比如在教苏轼《江城子》时,有位教师对作者梦中与亡妻相见的情形作了这样的描述:“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又从何说起呢?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执手相看泪眼,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此番语言细腻生动,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忘记了时空。在为作者思念亡妻的深情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被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力所折服。学生的心扉被叩击着,形成一种内化的情感力量,更加增强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致,增强他们提高自身语言表现力的愿望。 三、联系生活,体验“生”趣 诗词作品来源于生活,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词的创作是“缘情而缀文”,诗词的学习则是“批文以入情”。在唐诗宋词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情境和生活体验入手,找到生活情景与诗词情境的相通之处,然后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生发兴趣,增进对作品的理解。这一过程应包括“体验”、“移情”、“理解”、“对话”。 例如,在学完姜夔的《扬州慢》以后,有位学生把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无感慨地说:“小时候,我的家乡碧野田畴,鸟语花香,溪流淙淙,清波荡漾,然而现在却是工厂林立,污染严重,鸟儿绝迹,河道干枯。回首往昔,目睹现在,真是让人痛心!”虽然姜夔的这首词写于距今近千年的南宋时期,时代特点和社会生活与今已大不相同,作者的经历也是学生不曾有过的。但这位学生却从中找到了与之相关的,自身生活世界的一种共同的精神感受:今昔之感。这种今昔变化之感与千年前作者的内心感受是相通的,这就是“体验”。接着学生将自身的体验投射到词作中,在自我经验与词作之间建立一种关联,这便消除了作家、作品与自己之间的时空“距离”。将自己充分融入其中,与作者同呼共吸,这便消除了作品相对于自己的“外在性”,增强了“同一感”,这就是“移情”。在“体验”和“移情”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