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益俸”政策及其反思-第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的“益俸”政策及其反思-第1.doc

  宋代的“益俸”政策及其反思|第1 内容显示中  官吏的腐败,既是一个共时性问题,也是一个历时性问题,绝不是某一特定时代独有的社会现象。历代统治者为廓清吏治,曾推出过种种举措,“高薪养廉”即是其一。“厚俸养廉”之说首创于宋,其预设的逻辑起点是官吏的“贫困化”:若不予官吏厚俸,是很难促其廉政的。宋代是历史上俸禄优厚的朝代之一,同时宋代又是一个脏吏层出的朝代,厚俸能否养廉,历史给我们留下沉重的思考和经验教训。宋代的“益俸” 政策 优待士大夫是有宋一代的国策,体现在禄制上就是采取“益俸”政策,对官吏俸禄给赐优厚。宋立国之初,沿袭五代后周禄制,俸禄甚薄,至宋太祖下《省官益俸诏》,“益俸”遂定为国策。宋太宗继续执行“益俸”政策,增加食禄之给;宋真宗定职田之制及百官俸额,宋仁宗规范立国以来俸制,颁行《嘉佑禄令》,按官品定为41等。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载,《禄令》确定以现金为核心,衣物禄粟职田等实物津贴为辅的双轨制禄制。如节度使月俸钱400千,月给禄粟150石,随身侍从衣粮50人,岁给盐7石。宰相、枢密使月俸料钱300千,衣赐春、冬服各20匹、绢各30匹,冬棉100两;月给粟各100石,随身侍从衣粮70人,薪1200束,岁给炭夏季月100秤、冬季月200秤,盐7石,并月给纸、马料钱等。不满三千户县县令月俸料钱10千,禄粟月给3石、职田4顷等。宋神宗禄制改革,史称《元丰寄禄格》。新禄制较《嘉佑禄令》为高,俸禄名目亦多,如职钱、贴职钱、折食钱、茶汤钱、厨食钱、薪、盐、马料、茶酒、厨料、公使钱等不下20种之多,随官品高低而给。在这些各种名目的补贴中,职田是其主要构成成分,具有岗位津贴性质,往往高于正俸几倍,其至几十倍。职田租各地执行标准不一,受田数量和收入悬殊很大。以县令职田租入为例,自熙宁三年始,成都府知县为二百石;皇佑中,昆山县令为446石6斗1升(嘉靖《江阴县志》卷十六)。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七八的数据统计,从全国范围看,除两广、福建少数州县无职田外,“夫天下圭田,多寡不均久矣,县令所得,亦复不齐。多到九百斛,如淄州高苑;八百斛,如常之江阴;六百斛,常之宜兴。自是而降,或四五百,或二三百。凡在河北、京东、京西、荆湖之间,少则有至三二十斛者,……”凡有职田处,至少年收二三十斛,多至八九百。职田是外任官最实惠的津贴,而积弊尤深。无怪仁宗欲罢职田而不能。因此有宋一代,职田制能实行280年之久。 米粮盐菜是人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消费,政府制定的救济费标准可作为衡量官吏生活水平的参照系。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二载范纯仁的奏议称,北宋神宗七年开封府救济金为每日酱菜盐柴10文,口粮人支2升;南宋孝宗时,朱熹在一份奏折中称,“大人一斗五升,小儿七升五合,足为半月之粮。”(《朱文公文集》卷十六,缴纳南康任满合奏禀事件状)按此推算,体力劳动者日需粮2升,小儿半升,一般人平均1.5升。贫苦人家日需副食10文,县令日支30文亦属合理。县令之家以5口人日均耗粮1.5升计,一月需粮225升,副食钱4500文。因此,在正常年景,一个县令的俸钱和禄粟是足可赡给家人的。但是宋朝确有一些家境拮据的官吏,造成这些官吏贫困化的原因,一是家族制度盛行,官吏家庭聚集十几口、几十口甚至上百口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必然使得这些官吏的负担较为沉重;二是官吏无论贫富,均有一些显示身份的应酬、文化消费及其它相应的日用支出。因此,宋代部分官吏的贫困化,并不是政府酬劳制度造成的。 有宋一代,物价涨幅较大,以米价为例,北宋前期每斗约在30至60文范围内浮动[i],中期已涨了一倍,达每升6至7文;南宋末年基本以15至16文为中心,浮动于12至25文间。[ii]涨价对官吏的基本生活会带来一定影响,但他们的禄粟是配给的,职田收入也是较稳定的。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十八载,南宋高宗时,对县令等亲民官有汤茶补贴11贯,尚不计其他补贴,仅此一项足以平衡副食品物资的涨价;洪迈《容斋四笔·小官受俸》介绍,在南宋后期的宋宁宗时,官吏俸禄已七八倍于北宋。物价并未涨过俸禄。因此,涨价所伤害的只是无业市民和广大农民。宋代的厚俸是史家共识。清人赵翼评宋代俸禄之厚曰:“其待士大夫可谓厚矣,唯其给赐优裕,故入仕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二十二史札记》卷二五,宋制禄之厚)实行厚俸是为了养廉,然而官吏们在具体操作中却置换了目的和手段的位置。高薪下的腐败 腐败虽是封建社会的痼疾和通病,但统治者在主观上绝不希望腐败到皇冠落地,总要提出一些口号或某种举措来抑制腐败。因此,我们在以皇帝名义发布的文告文书结集----《宋大诏令集》中常常能见到最高统治者“体恤”下民的一些“恳切”之辞,如“吏不廉则政治削,禄不充则饥寒迫,所以渔夺小利,蠹耗下民。”因此政府对官吏优给俸禄,“夫厚禄食者,盖欲耸其廉洁”以砥砺清操,从而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