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闽籍华侨出国特点探究
清末闽籍华侨出国特点探究摘要: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早在唐代时期,福建就有人旅居海外,此后,福建华侨出国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到了清末,福建华侨出国更是达到一个新高潮。但是,与以往相比,由于时代的历史背景不同,特别是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新情况,因此,清末福建华侨出国呈现出了迥然相异的新景象,大量契约华工、自由华工的出国成为这一时期福建华侨出国的显著特点。
关键词:福建;华侨;出国特点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40-02
1 华侨产生的原因
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失调,势必难以解决温饱问题。这时候的福建情况甚是严重,全省华侨最多的20个县的耕地、人口都很集中,人均耕地达到两亩以上的只有两个县,晋江、龙溪及永春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些,福清还达不到一亩。再加上福建这时期的自然灾害严重,旱、涝、蝗灾不断,导致“米贵民饥,采树皮以食”,“民大饥疾,死者元算”的悲惨局面。
十九世纪以来,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走私鸦片,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财政赤字增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大炮敲开了中国大门,随着中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大量洋货充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仅在厦门,“戈突、未恁、西洋布、番花、番纱、印花布把土地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外国商品大量挤入中国市场,造成大量手工业者破产、失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以上多种因素导致福建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日增,迫使他们卖儿卖女,四处逃荒。在这种情况下,福建的劳苦大众,被迫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
福建接近东南亚,从厦门乘船一周左右即可到达。据统计,从1820-1893年八十来年间,福建、广东两省出洋的约100万人。福建流传着一首歌谣:“泉州人稠古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这就是福建人民被迫出洋的真实写照。闽南地区的贫苦人民大量移居菲律宾,1875-1898年的24年间,从厦门到马尼拉的华人有204747人,1879-1889年间,从厦门港到菲律宾的人数达到415074人。
这时期福建华侨移居海外,除少数是以“自由华工”的形式出国谋生外,绝大多数是被当作“契约华工”被拐骗出国的。经过鸦片战争后,更显示出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迫于列强的威势,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赔款的负担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劳动人民痛苦不堪,要寻找新的出路。这些破产的劳苦大众就成为殖民主义者拐卖“契约华工”的来源。鸦片战争后,1866年,英法与清政府签定招工章程条约,明文规定,允许英、法两国在中国任意招募华工,而清政府为了达到清除乱党的目的,并想从外国来华招工中获利,极力提倡华工出国。这些华工绝大多数是被掳掠、贩卖、胁迫、诱拐甚至被绑架到国外去的“契约华工”。
2 福建华侨的分类
2.1 契约华工
所谓契约华工制是一种掠夺中国劳动力的制度。华工被侮辱性的叫做“猪仔”,把对华工的买卖叫做“卖猪仔”。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奴隶制度。
西方列强在强迫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后,就通过驻厦门、福州的领事和外商在那里开设“卖人行”,采取诱拐、绑架等手段,疯狂掠夺中国劳力。在这里,华工被迫在他们连内容都不知的道的契约上签字、画押。如果他们拒绝签字,则要受到各种残酷的惩罚;打手、鞭笞、棍击,甚至往华工身上泼洒“西洋镪水”,直到他们被迫接受契约为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荷兰殖民当局到厦门拐骗大批贫苦劳动人民前往印尼当苦力。据厦门《关册》统计:1875-1881年从厦门口岸乘船去爪哇的移民就有7898名,仅1895年便有1287人从厦门乘船去苏门答腊,这些移民绝大多数来自闽南,他们都是被拐卖到种植园去卖苦力的契约华工。
这些福建籍契约华工从落入罗网那天起,就掉进无法回头的苦难深渊,事实上已变成难以脱身的奴隶。契约华工象“猪仔”一样被送往目的地,在途中受尽折磨,他们被迫锁在条件、空气恶劣的底舱,缺水少粮,只要有人生病,就被无情地扔人大海喂鱼,这些契约华工的死亡率极高。但是西方殖民者为了开发其殖民地及在掠卖“苦力”中获利,争先恐后掳掠福建契约华工。19世纪后半叶,福建的漳州、同安、泉州、永春、南安、兴化等地的华工大量移居马来亚,他们大多是作为“契约华工”移居当地的,并且大多定居于马六甲、槟榔屿及森美兰、雪兰莪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总之,福建的契约华工大多是贫苦的农民、手工业者,他们被绑架、诱拐到海外,过着非人的生活,用血和泪为侨居地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2 自由华工
(1)为获利而出国的福建籍华侨。
当然,除了契约华工,还有自由华工,如一些商人为了谋利漂洋过海到国外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