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Usher的房子的秋天
《厄舍古屋的倒塌》叙述者之主题功能
◎吴胜利(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厄舍邀请叙述者前来作伴,希望通过“我”与他相聚的愉快减轻他的疾病。而“我”也表现出“抑郁”(Melancholy)也有对恐怖的迷恋,因此表现出与厄舍的类同,事实上成了厄舍毁灭过程的共谋。文本中叙述者表现出两种叙事的视角:经验的和正在叙述的“我”。如果我们服从了叙述者的压力而认同的话,作为读者就迷失了我们的伦理立场,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叙述者叙事的可靠性。在这里,隐含作者的观点和叙述者的观点的差异,形成了文本的一种叙事的张力,这种张力突出了叙述者“我”所具有的主题意义:对人类心灵阴暗面的探索。
关键词:《厄舍古屋的倒塌》,爱伦·坡,(经验的和正在叙述的)叙述者主题功能
1999年,迈克尔·卡恩斯的《修辞性叙事学》一书问世,对费伦提出的“进程 ”( Progression)这一基本规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指出叙述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文本主题意义的建构。并且简单援引《厄舍古屋的倒塌》(以下简称《厄》文)一文的叙事者所具有的主题功能。 [卡恩斯, 64-65]罗德里克·厄舍思想长久压抑而性格忧郁( Melancholy),那么现实中的读者会诠释这个故事作为一种警示:过度沉湎于这种忧郁会导致自我毁灭并毁灭爱人。因为厄舍相信他的古屋和他的家族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读者也可能会认为这篇故事的主题是探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卡恩斯认为这两种阐释都不全面,因为两者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叙述者的重要作用。与厄舍相比,叙述者相对理性,这种理性通过叙述者、厄舍及厄舍的妹妹等人物之间的不稳定性(Instability)逐渐发展具有了模仿的功能:一个理性的人在面对不理性的人或物时会无能为力甚至被后者传染,特别表现在叙述者无意中朗读一段坡杜撰的哥特式故事《疯狂的约会》,却无形中加速两人理性的坍塌。笔者对卡恩斯的观点提出疑问:叙述者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在面对不理性的人或物时是真的无能为力还是故意无所作为?笔者旨在探讨叙述者在厄舍毁灭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指出文本的叙述者与厄舍的类同性,叙述者的不作为所代表的正是人类在毁灭面前的审美心态,对于罪恶的欣赏而心灵备受折磨,却并无忏悔之意,这是对人类心灵阴暗面的探索,这一主题正体现了爱伦·坡的审美观,反对文学的说教功能和现实认知价值,为了获得他所追求的“单一的效果”,认为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美的整体效果,从而拓展了文本的主题。
一、叙述者与厄舍的类同性,共同创造并体验恐怖的深渊
美国学者 Benjamin F. Fisher曾提出《厄》文的叙述者为一神秘的医生,其居心似乎恶毒邪恶的。 [Hayes 88]从一开始“我”就倒出自己的心声,“found myself . within view of the melancholy House of Usher”,此言承载着“我”的心灵一直沉湎于某物,“我”身心分离、身不由己,在寻找一丝安慰或解脱,事实上也为自己的心灵之旅蒙上了一层并不体面的面纱。“我”对厄府的第一印象是“melancholy”,a“mansion of gloom”,也映照着“我”的心情。在“我”的叙述这一进程中,“我”对“抑郁”这一心境一开始就是悲观的带有命定论的色彩,“无奈我只能接受这样一个不尽如人意的论断:毫无疑问,当天地间一些非常简单的自然景物之组合具有能这样影响我们的力量之时,对这种力量的分析往往超越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曹明伦,314]“我”意识到厄舍古屋的阴郁、幽暗、窒息的环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 ”认为自己是很有理性的朋友,被寄予希望能够祛除厄舍走向毁灭的幻想,但“我”的内心却充满不详的暗示:他的无能为力。“我”心里明确,“只需稍稍改变一下眼前景色的某些局部,稍稍调整一下这幅画中的某些细节,就足以减轻或完全消除它那种令人抑郁悲伤的力量”[曹明伦,314]。也即“我”完全清楚厄府的悲剧不是不可以避免的,甚至“我”的内心抑郁也不是不可以改善的,问题是谁来作出“稍稍改变”?厄舍邀请叙述者前来作伴,原本希望通过“我”与他相聚的愉快减轻他的疾病,但召唤来的只是一个看客。在《厄》文中,叙事进程的动态显得特别重要,目的是为了使得读者得以明晰文本中众多的对立因素。故事的叙述者“我”慢慢“认识”到古屋及其主人不可避免的毁灭厄运,“我”对厄舍正在走向毁灭深信不疑,并极力寻觅这样的佐证,“我已经说到了我那个多少有几分幼稚的实验(Experiment)的惟一的结果——俯看湖面(Tarn)的结果 --就是加深了我最初的异样感” [曹明伦,315]。叙述者特别用到 “Experiment”这个词,主观上暴露了“我 ”在推动这一恐怖悲剧效果的发展:隐含了“我”在窥视象征着毁灭的 “Tarn”的同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