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穿刺法在小儿大隐静脉穿刺中效果比较.docVIP

两种穿刺法在小儿大隐静脉穿刺中效果比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种穿刺法在小儿大隐静脉穿刺中效果比较

两种穿刺法在小儿大隐静脉穿刺中效果比较【摘要】 目的 探讨提高小儿大隐藏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单双日自身对照法对在本院门诊输液1800例患儿共3780穿刺人次分组,分别采用改良穿刺法做观察组,传统穿刺法做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隐静脉采用改良穿刺法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 小儿大隐静脉;改良穿刺法;成功率 小儿大隐静脉穿刺是儿科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穿刺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影响抢救成功率与治疗效果。而小儿大隐静脉大多沉而滑、模糊不清,粗、显露的静脉少,加上大多数患儿不合作,都给静脉穿刺增加困难,常常穿刺失败,不仅给患儿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强度。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笔者于2008年12月起,以探讨穿刺手法为课题,采用传统穿刺法和改良刺法对1800例患儿共行3780人次大隐静脉穿刺,比较两种方法一针穿刺成功率,改良穿刺法明显高于传统穿刺法。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本院门诊小儿输液的1800例,年龄1~3岁,平均(1±0.8)岁,共行3780人次大隐静脉穿刺,每人每天穿刺输液治疗一次,平均输液治疗2.1 d,患儿病种是呼吸道感染930例、腹泻451例,其他419例。 1.2 研究方法 将输液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单盲法,患儿单日穿刺为观察组,双日穿刺为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观察组采用改良穿刺法。为避免技术性误差,所有患儿由2名技术熟练、心理素质良好的护师操作。具体操作方法是:选用大隐静脉,输液管为“洪达”牌一次性输液器,针头为5.5号,国药器监(准)字2006第3660573号,各项指标合格,采用常压下输液,穿刺时输液瓶有效高度为100 cm,调节器置于易回血部位即距输液管终端滤器25~35 cm处[1],操作时常规配液体、排空气、消毒,选择好的血管。①传统穿刺法:右手食指与拇指持针柄,针头斜面朝上,针头与皮肤成20°,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2],见回血或有落空感后固定;②改良穿刺法:上止血带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推欲刺静脉3~5次,嘱患儿家属用对侧大拇指轻按欲刺点上6 cm处,且绷向外侧,右手食指与拇指持针柄,针头斜面与血管纵轴平行直刺血管[3],在离欲刺血管0.4~0.6 cm且与该血管成一直线处针头与皮肤成20°~30°刺入,斜面进入皮肤后潜行寻找血管,在接近血管时缓慢刺入,见回血或有落空感后固定。 1.3 穿刺结果判定标准 穿刺成功:回血且点滴通畅局部无隆起,或无回血挤压后仍无回血而局部无隆起,松开输液器开关,点滴通畅;穿刺失败:无回血且点滴不畅或回血但穿刺局部逐渐青紫或回血伴穿刺局部肿胀为失败。 2 结果 两组穿刺方法一针穿刺成功率见表2。 3 讨论 3.1 小儿大隐静脉表浅,但大多不显露、细小不充盈,若选择在未绷穿刺点上方而在血管上方进针,易致穿刺血管破裂或血管移动,如进入过短,不能很好用胶布固定,患儿活动又易脱出,所以传统法穿刺虽然易回血,但易导致漏针,需重新穿刺,且一旦穿破,整条血管就较难重复穿刺,所以成功率相对低。采用改良穿刺法穿刺,由于头皮针刺入皮下潜行较长,可防止头皮针暴露过多,利于头皮针的固定,由于头皮针进入血管短,不易穿破血管壁,利于保护血管,还利于血管重复穿刺,不论大隐静脉血管粗、细或滑、沉都能应用,特别适用于滑、沉、细小,肥胖患儿的大隐静脉。 3.2 小儿大隐静脉穿刺手法是关键,但固定和保护是输液顺利完成的保证,所以要妥善固定,采用小夹板固定法,将小夹板置于足部外侧,超过踝关节,用胶布固定夹板在穿刺点下5 cm及踝关节上端5 cm处,如针柄下皮肤位置较低,针头不平,针头斜面贴血管壁,针柄下可适当垫以消毒棉球,以胶布“V”形妥善固定,防止针头在血管内的摆动,降低了液体外漏,针头脱出。要告知患儿及家属避免触碰穿刺部位,避免牵拉、挤压、折叠输液管,尽量避免双脚搓、手抓穿刺针管,尽量转移患儿注意力。 3.3 穿刺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穿刺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只有稳定的情绪,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才能充分地发挥最佳水平。 4 小结 当今医疗水平高度发展,人民群众服务要求日益增高,作为门诊输液室的护理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小儿静脉穿刺任务,怎样提高大隐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服务质量,是门诊护士长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所述改良刺穿刺法无论对小儿大隐静脉血管是细、粗,还是浅、沉,成功率都比较高,且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程丽萍,吴晓洁.输液管调节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