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70例疗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70例疗效研究[中图分类号]R57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6-0071-0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常和其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重叠。抽样研究表明本病患病率为4%~22%,女性略多,18~40岁最多见[1]。本研究采用自拟“润肠舒”方剂联合西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7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0例均系2006年2月~2009年2月我科诊治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根据就诊先后分为治疗组、西药组与中药组,每组70例。治疗组:男33例,女37例,年龄16~66岁,平均44.5岁;病程1~10年,平均5.3年。西药组:男32例,女38例,年龄18~65岁,平均45.2岁;病程1.5~11年,平均5.5年。中药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9~60岁,平均43.7岁;病程1.5~11.5年,平均5.6年。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符合(罗马II)诊断标准 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可以是非连续的)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1)症状在排便后缓解。(2)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在排除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后,可建立IBS的诊断[2]。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自拟润肠舒汤治疗,基本药物组成:党参、鸡内金、佛手、火麻仁各15 g,炒枳实、炒白芍、陈皮、紫苏梗、延胡索、炒川楝、当归各12 g,甘草6 g等[3]。气虚者加黄芪30 g。血虚者加当归、丹参各12 g。脾胃虚弱者加焦三仙各12 g。伴有焦虑、忧郁等症状者加茯神、夜交藤、柏子仁、酸枣仁各12 g。药材由本院中药房供给,按标准将称取的药材置于砂锅内,加入5倍体积的水浸泡30 min,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约600 ml,分3次饭后1 h温服。在治疗期间根据临床症状及舌苔变化,每7 d调整剂量及随证加减。西药给予维生素B1 20 mg、维生素B6 20 mg、维生素C 200 mg、西沙必利10 mg,3次/d,均饭前0.5 h温开水送服。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保持心态平衡,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后判断疗效。西药组单用上述西药治疗,药物、剂量、方法、疗程及注意事项同治疗组。中药组单用上述中药治疗,药物、剂量、方法、疗程及注意事项同治疗组。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排便次数恢复正常,粪便性状正常,排便通畅。有效:显效中所列指标达到1~2项者。无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治愈55例(其中1疗程治愈5例,2疗程治愈11例,3疗程治愈3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81.5%,总有效率96.9%。西药组治愈33例(其中1疗程治愈3例,2疗程治愈5例,3疗程治愈25例),有效20例,无效13例,治愈率为49.2%,总有效率80.0%。中药组治愈34例(其中1疗程治愈2例,2疗程治愈7例,3疗程治愈25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治愈率为53.8%,总有效率81.5%。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便秘型IBS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及单纯中药治疗。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开始3 d有5例出现轻度腹泻,其发生率为7%。随着治疗继续上述症状逐渐减轻并消失。西药组与中药组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IBS的发病原因与精神因素、肠道动力学改变、饮食不节、结肠分泌和吸收功能改变及肠道菌群失调有关[4]。国内对IBS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研究表明: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与IBS关系密切[5]。从中医观点来看:IBS属中医的“腹痛”、“便秘”、“腹胀”等范畴。病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内伤,以致肝、脾、胃、肠虚弱。在正常情况下四者之间互相协调,在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致使胃气该降不降,中焦运化失司,肠道运化失常而发病。胃气得之而能和升,饮食得以纳化,糟粕得以下行。若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失疏泄,则木郁而土壅,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从而导致便秘。故本方中火麻仁、当归、炒枳实、白芍有润肠通便作用。紫苏梗、延胡索、炒川楝、佛手、陈皮有理气消胀作用。党参、黄芪、具有健脾补气作用,焦三仙具有和胃助消化作用。茯神、夜交藤、柏子仁、酸枣仁对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有较好的调节作用。综观全方具有润肠通便、健脾益肠、消胀止痛之功效。结合西药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C、西沙必利,达到调节神经、增加胃肠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医药抗消化性溃疡复发探究进展.doc
- 中医药文化精髓及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doc
- 中医药治疗乙肝病毒性肝炎思路探究.doc
- 中医药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探究进展.doc
-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探究进展.doc
- 中医药及社区卫生服务融合及发展浅谈.doc
- 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新进展.doc
-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探究进展.doc
-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潜在优势临床思索.doc
-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探究.doc
- 公共政策视阈下知识产权政策与法律的协同共进:理论、实践与展望.docx
- HO-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机制、疗效与展望.docx
- 中国耕地资源生态补偿:问题剖析与优化路径探究.docx
-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新疆边境贸易发展战略:机遇、挑战与突破.docx
- 数字化转型下地方财经大学预算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践探索.docx
- 不完全车联网环境下交通信号控制的优化与创新研究.docx
- 我国中小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模式及发展路径探究.docx
- 非齐次空间上Tb定理的深度剖析与拓展研究.docx
- 探究血红素氧合酶诱导的JNK在脑出血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docx
- 长沙市第一福利院孤残儿童养育模式的成本效用分析:集中养育、家庭寄养与类家庭养育之比较.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