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治疗进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治疗进展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治疗进展【摘要】本文从辨证分型研究、基本方加减治疗、针刺疗法等方面总结了近3年来国内中医药对中风病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本文主要在益气活血法,滋补肝肾法,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法等基本方加减治疗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概括。以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中风病急性期;后遗症;中医药治疗 中风病是我国高发地区之一,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中风病患者大多经中西医治疗后,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危害严重。目前,我国中医药对中风的研究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就近几年来中医对中风的研究状况做一梳理。 1关于辨证分型研究 罗家祺分析了中风证候分布规律,得出脑梗死的中风患者以风痰阻络和阴虚风动型为主的结论。①王彦华对著名中医郑绍周辨治中风三阶段进行总结,就中风及其先兆症状的发病机制,归纳为虚、火、痰、风、气、血六端,并且认为这六端是以元气虚衰或者肝肾阴虚为基础的。②刁丽梅等对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最后得出中西医辩证治疗中风先兆证可以有效改善中风先兆的临床症状的结论。③滕晶提出中风病存在着6种常见的病理因素,即虚、火、风、痰、气、血,并指出这些病理因素相互结合起来又有60余端。④宋登海提出中风病机以痰瘀为主,气虚为辅,证型上有气血虚弱与阳亢热盛之不同,应该重视通腑气、针药及功能锻炼方面的治疗。⑤ 2关于基本方加减治疗 2.1益气活血法 缪峰对治疗组114例IS恢复期患者予化瘀通脉汤治疗;对照组40例IS恢复期患者予脑络通胶囊门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⑥杨劲松等将进展性I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40例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增加降纤酶和益气活血中药。结果:治疗组治疗7d、14d、21d疗效均显著好于对照组,治疗28d的总疗效也优于对照组。⑦ 2.2滋补肝肾法 杨克勤提出肾虚髓亏、脑络痹阻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应该采取用补肾益髓通络汤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96.67%。⑧史艳玲认为肾虚血瘀是IS的主要病机,肾虚体衰是引发本病的基本因素,补肾活血方药治疗老年IS依据明确。⑨ 2.3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法 王喜芳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之中药处方:川芎20 g,当归15 g,赤芍12 g,桃仁、红花各10 g,丹参、陈皮、鸡血藤各30 g,半夏9 g,茯苓15 g,地龙20 g,蜈蚣2条。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以15 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2.13%。⑩杨俊红化痰祛湿方:半夏9 g,泽泻12 g,石菖蒲10 g,天竺黄9 g,猪苓9 g,藿香10 g,赤芍12 g,生蒲黄6 g,生苡仁12 g,白术9 g,茯苓12 g,陈皮12 g,水煎,1剂/d分2次温服,每次150 mL。疗程为14 d。对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感染者,在不影响疗效评定的情况下采用对症处理。总有效率为96.67%。李士瑾中药化痰通脑饮,方药为:半夏、泽泻、天竺黄、僵蚕、石菖蒲、茯苓、藿香、赤芍、水蛭、生蒲黄、薏苡仁、陈皮等。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有意识障碍者,鼻饲给药。总有效率为96.67%。 3针刺疗法 袁永春的刺络拔罐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李安用刮痧和刺络拔罐并配合针灸和中药内服。总有效率为95.0%。 4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到中医药在本病的病机探讨和治法方药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对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是有利的,但还存在不足。其一,还没有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案和确切的疗效评判标准。其二,近年来本病采用的剂型以水煎剂为主,而丸、片、胶囊等便于携带的剂型少。所以建议加强剂型改革方面的研究。同时加强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以提高中医药治疗奉病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罗家祺.275例中风中经络的临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陕西中医,2009,30(2):155~157. [2]手彦华.郑绍周教授辨治中风三阶段[J].中医研究,2009,22(2):60~61. [3]刁丽梅,何乾超.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30例[J].中医药信息,2008,25(1):54~55. [4]滕晶.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5):962~963. [5]宋器海.中风治验探析[J].吉林中医药,2007,27(3):3~5. [6]缪峰.化瘀通脉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114例[J].陕西中医,2007,28(10):1311~1312. [7]杨劲松,罗治华。钟妙文.等.降纤酶结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治疗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