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docVIP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摘要】: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对IDC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IDC二维图像特征,并与病理特征相对照。结果:36例中边缘毛刺征21例,周边高回声晕环19例,后方回声衰减22例,微小钙化23例,周边导管扩张7例。结论:IDC在声像图上有其特征性表现,局灶性纤维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IDC超声征象,超声可成为诊断IDC的有效影像学方法之一。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病理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04-1 近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浸润性导管癌又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组织学类型,约占70%左右,唯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才能降低其病死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庆油田总医院2009.1月-2009.7月间住院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IDC患者36例,均为女性,术前三天内行超声检查,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5岁。根据WHO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标准:I级8例,Ⅱ级17例,Ⅲ级11例。术前未行化疗和抗肿瘤治疗。 1.2超声检查 (1)仪器:GE LOGIQ P5彩色多普勒显像仪,线阵探头,频率8-13MHz。选择仪器出厂预设乳腺超声检查条件,根据病灶的具体情况调整机器使图像最佳。 (2)检查方法:患者平卧,双臂上举,充分暴露双侧乳腺,取仰卧位或左、右侧卧位。超声扫查双侧乳腺内侧止于胸骨旁线,外侧达腋中线。发现病变后多切面观察,对肿块周边的导管进行沿导管切面和垂直导管切面观察。 (3)观察指标:边缘毛刺征、周边高回声晕环、后方回声衰减、微小钙化、周边导管扩张。 2结果 表1 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二维超声特征 特征 例数(n) 百分比(%) 边缘毛刺征 21 58.3 周边高回声晕环 19 52.8 后方回声衰减 22 61,1 微小钙化 23 63.9 周边导管扩张 7 19.4 3讨论 IDC代表着最大的一组浸润性乳腺癌(占我院乳腺癌手术患者的95%以上),由导管内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所形成。肿瘤的大小、形状、硬度、边界等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癌细胞实质与纤维性间质成分的多少和比例[1]。这样的病理基础决定了IDC超声表现的多样性。 关于毛刺征、周边高回声晕、微钙化、周边导管扩张的声像图与病理对照的探讨,本组实验与以往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似。毛刺征是目前公认的恶性肿瘤的典型征象,但它与癌肿恶性程度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也许可限制癌细胞的扩散,是否为一种早期保护性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高回声晕的形成主要与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有关,故周边有高回声晕的肿块周围免疫反应较弱,淋巴细胞浸润较少,可能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周边导管扩张往往是导管原位癌的直接征象。说明这种导管内生长的方式是浸润癌在乳腺内扩散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测量此类病变时应包括扩张导管部分在内,否则将低估病变范围。 乳腺癌内间质的量、构成成分以及分布情况是超声后方衰减征象的病理基础。当间质成分多,或有大量致密玻璃样变的纤维成分存在,癌细胞被间质成分分割呈灶状时,声波反射界面增多易出现肿块后方回声衰减。因而超声表现为模糊、不均匀的栅栏状后方回声衰减。 在本组研究,除了后方回声衰减,仍有27.8%(10/36)的肿块出现后方回声增强,这其中又有6例拥有一个共同特殊征象,即超声显示低回声病灶内局限性的回声增强区,在病理切片中呈现瘢痕样改变。这种改变[2]由含量不同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纤维束带,纤维束带总是被浸润性导管癌中富含细胞的区域包绕,放射状伸入至肿瘤周边,在肿块内含量不定,可以位于病灶中心,或偏心区域,或弥漫性分布于病灶内。这种病理征象最初是由Hasebe等人在1996年提出,称之为局灶性纤维化。具有这一特征的患者生存期显著缩短,易向头部及肺部转移,因此被认为是肿瘤具有浸润性的一个指标。具有这一特征的病灶的临床病理分型和分级有较高的侵袭性和增殖活动性,同时伴有c-erbB-2蛋白高表达、p53核聚集、高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非整倍体核高肿瘤血管形成。局灶性纤维化已经被证实是一项有用的预测肿瘤复发、早期肿瘤死亡和最初转移器官的有用参数。Colpaert等人认为原发性乳腺癌伴有局灶性纤维化可以成为判断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远处转移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并且提出局灶性纤维化是瘤内缺氧的一个标志,而瘤内缺氧能促进血管形成,因此局灶性纤维化也是血管形成增多的一个标志,促进了肿瘤的转移。Shara等人的研究中18/24(75%)个IDC的超声检查探查到了内部回声增强,而对于6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