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围绝经期高会血压体会.docVIP

二仙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围绝经期高会血压体会.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仙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围绝经期高会血压体会

二仙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围绝经期高会血压体会【摘要】 目的 观察二仙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21例。观察组口服二仙汤合小柴胡汤,1剂/d。对照组用尼尔雌醇1~2 mg,半月一次,普奈洛尔10 mg,2次/d。半月一疗程。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80.95%。结果 二仙汤合小柴胡汤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均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症状。年龄41~60岁,病史1个月~5年。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并经妇检、B超、心电图、血尿常规检查、胸部X线、甲状腺功能测定等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确定围绝经期高血压病4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病例用药前症状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二仙汤合小柴胡汤,:仙灵脾15 g仙茅15 g当归10 g知母10 g黄柏10 g柴胡15 g法半夏10 g黄芩10 g炒白芍20 g太子参15 g炙甘草10 g珍珠母30 g。1剂/d,分二次温服。一月一疗程。对照组口服尼尔雌醇1~2 mg/次,半月1次。普奈洛尔10 mg/次,2次/d。半年后评价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收缩压降至140 mm Hg 或以下,舒张压声音消失为准,90 mm Hg或以下。围绝经期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较以前降低但未降至正常范围。无效:治疗后血压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见表1)。 4 讨论 围绝经期是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内的期间,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2]。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对大脑皮质植物神经中枢的调节和垂体的抑制减弱引起症状性高血压[3]。治疗针对原发病,用激素替代疗法。 中医认为妇女七七肾气衰,天癸竭,冲任脉亏虚。精血不足,生殖机能逐渐减退以至消失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本病发生,故传统观点是以肾脏虚衰立论[4]。治疗以调节冲任为本,而调冲任又当调脏腑和气血;古医家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故调肝对围绝经期妇女尤为重要。围绝经期高血压病缘于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火上炎,引起头痛眩晕等症状。治疗应以肝肾同治。二仙汤合小柴胡汤为代表治疗本病。二仙汤是和调阴阳的方剂,对更年期阴阳失调型高血压有效[5]。仙灵脾本身具有提高免疫和类激素样作用,对改善卵巢功能和升高雌激素有一定作用[6]。柴胡疏肝解决郁,黄芩清肝火,当归养血,白芍柔肝。二方合用,对调节冲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较激素替代疗法,有较好效果。由于本文观察例数有限,仍有对更多病例进行观察的必要。 参 考 文 献 [1] 魏华.试析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中外医疗,2008,13:153. [2]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9.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295-1296. [4] 罗元恺.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1. [5] 高学敏.中药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332. [6] 侯家玉.中药药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235.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