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后抑郁症原因研究及早期干预后效果
产后抑郁症原因研究及早期干预后效果【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原因;早期干预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对婴儿的情感、智力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据报道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在3.5%~37.3%不等[1],成为产科护理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分析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采取了早期干预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齐医学院附属一院分娩后的产妇4023例进行访视和调查,经详细询问,排除既往有个人精神病史或智力水平低下的孕产妇11例,纳入研究对象的4012例中,初产妇3065例,经产妇947例,年龄19~40岁,有402例患有产后抑郁症(发病率10.02%)。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齐医学院附属一院住院分娩产妇396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984例,两组产妇既往均无精神病史,其中年龄、孕期、文化程度等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1分者,再由精神科医师协助产科护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复评,HAMD包括24项,每项采用0~4分5级评分,其中第4、5、6、12、13、14、17、18、21项采用0~2分3级评分,HAMD总分24分为重度抑郁[2]。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原因分析 产后抑郁症发病原因较复杂,大致可分为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四大因素。
2.1.1 生理因素 妊娠、分娩后内分泌系统改变[3]。怀孕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增长于10倍,分娩后的3~5 d内其水平逐渐降至基础水平,研究显示,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2.1.2 心理因素 产妇在分娩后心理退化,情感脆弱,担心太多的母亲责任,以及由新生儿诞生而产生爱的被剥夺感,加上对孩子性别期盼过度等。另外,产妇在产前过度焦虑和恐惧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以及其他内分泌激素的改变,可致子宫收缩减弱,疼痛敏感、产程延长、出血较多,进一步加重产妇的焦虑、不安情绪,成为产后抑郁症的促发因素。
2.1.3 家庭因素 产妇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如失业、夫妻分离、亲人病丧、家庭不和睦等是促发产后抑郁症的重要诱因。另外参与护理新生儿使产妇疲劳可加重压抑。
2.1.4 社会文化因素 产妇的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经济状况,对事物的认知及文化程度等。如低龄、单亲、低社会地位、低学历、低收入、新移民等均可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的易感性。
2.2 两组产妇发生抑郁症情况 对照组1984例。发生产后抑郁症219例,占11.04%,干预组1984例,发生产后抑郁症97例,占4.89%,χ2检验P0.01。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患[4]。不仅影响家庭功能和产妇的亲子行为,严重者还可危及产妇和婴儿的健康与安全[5]。其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发病率较高,因此要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诸因素给予防治和护理。本组结果显示:干预组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早期干预认知疗法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理论,通过认知和行为来改变其不良认知和功能失调性态度[6]。对产妇的认知护理可帮助孕产妇针对其抑郁的原因实施自我控制、自我监察、自我分析、自我强化等方法,改变对自我环境及未来的错识和否定认知,控制一切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正确发挥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增强产妇对自身能力的信任,使孕产妇处于最佳身心状态来照护新生儿,对促进母婴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张欣,屠青,席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4):236-238.
[2] 屠丽君,麻丽萍,徐国彬,等.脑血管疾病人抑郁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护理学杂志,2001,16(8):463.
[3] 胡巧孔,宁玉萍.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探讨.护理学杂志,2003,18(12):924.
[4] 岳英,张建光,王伟,等.632名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及其认知功能障碍分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23(2):58-59.
[5]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3.
[6] 刘新生.认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当代护士,2008,(3):35.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