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降糖致低血糖症临床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降糖致低血糖症临床研究

优降糖致低血糖症临床研究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4000万人。由于经济状况等原因,优降糖在我国仍是使用最广泛的降糖药,从而导致低血糖症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优降糖所致的低血糖症具有表现多样化,持续时间长,反复性强的特点,重者可使脑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死亡。现将本院3年来收治的52例由优降糖引起的低血糖症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及早预防和正确处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2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男27例,女25例,年龄54.86岁。60岁以下2例,61~70岁16例,71~80岁30例,81岁以上4例。肥胖型28例,超重型15例,正常体重9例。合并高血压者24例,脂肪肝者8例,糖尿病肾病者4例,冠心病者3例。空腹服药后未进食者7例,服药后即运动者4例,进餐前剧烈运动者2例。口服优降糖剂量2.5 mg~15 mg/d,其中2.5 mg/d 2例,2.5~10 mg/d 40例,10~15 mg/d 10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有14例表现为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乏力、出汗、颤抖、心悸,另有17例表现为神经缺糖症状:头晕、行为怪癖、躁动、步态不稳、偏瘫,l例表现为呕吐,其余20例为昏迷。 1.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52例入院均先用便携式血糖仪测试,再采静脉血送检。所有病例血糖值均低于2.3 mmol/L。其中1 mmol/L有6例,1~2 mmol/L有32例,2.1~2.3 mmol/L 14例。20例昏迷患者急诊CT检查,结果19例正常,1例提示脑萎缩。 1.4 治疗及转归 本组52例经便携式血糖仪明确诊断后,即在第一时间予50%葡萄糖液40~80 ml静脉注射,神志清楚者鼓励进食,喂糖水,并持续静脉滴入10%葡萄糖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血糖。其中有16例清醒后再次昏迷,经再次予50%葡萄糖液静注后清醒,并持续静滴10%葡萄糖液24~48 h,病情始稳定。所有患者痊愈出院,无1例死亡。平均住院时间3.53 d。 2 讨论 优降糖于上世纪60年代末用于临床,其作用机制是与胰岛B细胞上的特异受体-SU受体结合,引起细胞膜上一系列离子通道以及细胞内离子浓度的改变,促进胰岛素释放,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糖原合成增加,分解减少,并能抑制肝糖异生和肝糖原分解,使肝葡萄糖输出减少,从而降低血糖。其降糖作用极强,是甲磺丁脲的250~500倍,格列奇特的7~70倍,格列喹酮的10倍。由于可进入组织细胞,与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能力强,因而尽管血药浓度已下降,但仍继续发挥其生物效应。作用时间长,可维持12~24 h以上。且不易被代谢,故常可发生持久的难以纠正的低血糖(国外报道发生率是34%)。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人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进食少,用药剂量大,常常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更增加了严重低血糖反应的危险。在经济发达地区,此药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优降糖价格低廉(2.5 mg×100片售价仅为几元),降糖效果显著,仍受到广大低收入者青睐。有效预防、早期识别、正确处理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处理优降糖引起的低血糖反应最重要的措施是预防。对年长、高龄、体弱、合并肝、肾、心血管、肾上腺和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需要服用时,应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初始剂量从最小剂量开始,一般2.5 mg/d,起始用药7~14 d,按血糖情况调整剂量,每天增加2.5~5 mg,当剂量达到每日10 mg时应分为2次服用。避免服药后、进餐前剧烈运动。联合应用降糖药要严密观察病情和血糖变化,避免同时使用诱发低血糖的其他药物,如水杨酸类、磺胺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等。对糖尿病患者及亲友作早期低血糖征象及低血糖的急救防治教育,加强医生对优降糖致低血糖症特点的认识:老年人易发生,低血糖症状重,持续时间长,易反复。临床工作中对经治疗后清醒的患者仍需密切观察,切不可掉以轻心,警惕低血糖症的再次发生。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对媒体上宣传的一些“中成药”深信不疑,如“消渴丸”、“糖尿乐胶囊”、“降糖宁胶囊”等,以为是没有副反应的中药。实际上这些中成药中都加了便宜高效的优降糖(如:10粒消渴丸即含2.5 mg优降糖)。曾有小剂量消渴丸致低血糖昏迷死亡的报告。所以,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时,应告诫患者不要盲目相信广告,更不能随意加大降糖药剂量。有条件的患者家中可准备便携式血糖仪,发现低血糖时及时处理,为抢救赢得宝贵时机。 参 考 文 献 [1] 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16-817. [2] 许曼音,陆广华,陈名道,等.糖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29-310.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