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齐一--中国文论quot;通变quot;观的哲理辨析.pdfVIP

变化齐一--中国文论quot;通变quot;观的哲理辨析.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总22卷第9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22No.9 ofSouthwest for andSocialSt:iences 2001年9月 Journal UniversityNationalities.Philosophy Sep.2001 鸯④玲圈 ——中国文论“通变”观的哲理辨析 王 南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0130) 摘要: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通变”概念并非简单地等同于“继承和革新”。对其哲理渊源加以辨析可以了解:“通变”观以自 然天道观为基础,主张符合自然之道的自然之变,“通”包括自由变化和精通的意义。这样的哲理内涵使中国古代文论的“通 变”论具有深刻的发展变革因素。 关键词:通变;通;哲理悖论;天道观;自然之变;自然性情 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1)0煳蜥 一、“通变”问题的重提 中国古代文论中,“通变”问题也大都是围绕着以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通变”问题已经得到了 两个不同的时间维度为取向的观念矛盾而展开论说 研究者的广泛讨论,然而其意义生成方式尚缺乏思 的。如纪昀评《文心雕龙·通变》日“齐梁闻风气绮 辨层面的探讨,也造成了理解的误差。在传统历来 靡,转相神圣,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彦和以通变立 受到极端重视并不断得到强化的中国文化中,作为 论。然求新于俗尚之中,则小智师心,转成纤仄,明 文化成品的文学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面对“通变”的 之竞陵、公安,是其明徵,故挽其反而求之古。盖当 观念和这一观念的实施。以祖先崇拜为神圣的宗法 代之新声,既非滥调,则古之旧式,转属新声。复古 思想,以“从周”、“复礼”、“信而好古”(《论语》)和“尚 而名以通变,盖以此尔”(转引自范文澜《文心雕龙 论古之人”(《孟子》)为要的儒家学说在文化教育理 注》)。因而,“通变”便被今天的研究者自然地采用 念中所占有的主导地位,以汉儒经学为正统的学术 “继承和革新”这样一个现成的文化术语进行了“现 规范,都使中国士人的历史观浸染了浓厚的尚古意 代转换”。在古代文论研究论著中,“通变”往往被表 识。这样的文化意识与13益新变的性情需求、审美 述为“继承和革新”,例如言《文心雕龙·知音》篇的 感受产生了不可回避的矛盾,在文学理论中就有了 “观通变”是“观看作者有什么继承和创新,从而探索 两个层面的体现,即:外在的文学创作模式复古与创 作者怎样资于故实,酌于新声”(见周振甫《文心雕龙 新的矛盾,内在的文学观念“通变”与反“通变”的矛 注释》),言“通变”为“关于古与今、继承与革新的关 盾。作为文学理论常用范畴的“通变”首见于刘勰 、系的概念。‘通’、即以古通今,强调的是继承。‘变’ 《文心雕龙·通变》篇。由于文中明确地论述了“设文 即以今变古,强调的是革新。‘通变’正是这两方面 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体必资于故实”、“数必 的统一。”(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美学范畴辞 酌于新声”,“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蓓,矫讹翻浅,还宗 典》)。 · 经诰”,“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等等,并从“九代咏 应该说,对于古代文论中的“通变”概念做出这 歌”、“黄竹断歌”讲到“今才颖之士”之作;《文心雕龙 样的训释是符合此说的宏观意义的。然而在微观的 ·知音》篇中,刘勰又将“观通变”举为文学批评方法 文本解读和批评实践中的运用上,“通变”却与“继承 的“六观”之一,因此刘勰在“通变”观念的表述上具 和革新”的含义有着明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